首页 学前教育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讲座(初中语文阅读记叙文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讲座(初中语文阅读记叙文答题公式)

学前教育 2024-09-04 10:45:47 291 教育网

第一部分:标题

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讲座(初中语文阅读记叙文答题公式)

1、意义:首先分析基本意义,然后揭示隐喻意义、引申意义和象征意义。

2.功能:提供贯穿全文的线索;总结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主题(情感或哲学);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注意力、思考、兴趣等)

第二部分:内容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格式:某人或某事+做什么(如何做)

方法指导:把握叙事六要素: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

叙事散文:原因、过程、结果

小说:开始、发展、高潮、结局

方法指导:如果有例子,必须严格按照例子的字数、结构等要求,总结出类似这种形式的情节。

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开场:以主题开始;开门见山;从明确的含义开始;解释故事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解释这个故事的原因;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或性格特征、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述……相呼应,并与上述……形成鲜明对比;作为以下的基础……伏笔(伏击);促进……情节的发展;

结束:画龙点睛;突出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题;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空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思考;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三部分:主旨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

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

本文叙述(描述、叙述、介绍)……(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过程)……,表达(表达、反映、赞扬、揭露)……、批评、讽刺)…………的感受(现象、感知)。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落)、抒情句、议论文句、重复句、与标题相关的句、照应句

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回答举例:指出中心思想、揭示主题、升华中心思想、深化中心。

第四部分:结构

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

方法说明:

某人的经历、经历或行踪

3、功能: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将文中的人物、事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文章清晰、鲜明、结构严谨。

第五部分:语言

角度一:从修辞的角度

题型一:判断语句的修辞,并品析语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1.回答模式:修辞+效果+表面内容+深层效果

这句话使用了.修辞手法,(效果)描述了.(表面内容),表达了.(深层效果)

2、常用修辞和表达功能

3、例句: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了烈日下柳叶的形状,表达了天气的炎热和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

角度二: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一)描写——人物描写

问题类型一:用什么描写方法来描绘人物?表达效果如何?

题型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章中人物的特点。

1.人物描述方式:语言描述、动作描述、外貌描述、心理描述、表情描述(详细描述)

2.回答模式:描述方法+效果+表面内容+深层效果

使用.描述,描述.的特征(字符),显示.以及上面(下面).

(1)表层内容是指语言本身的具体内容。句末应该有一个中心词来表明人物的身份或职业。例如“……的老师形象”、“……的清洁工”和“……的人”

例:“绕”、“扑”等词语具体而细致地表现了两个孩子拥抱一个男人的感人场景,凸显了两个孩子的纯真和善良。

题型二:理解句中代词指代的内容

1.经常测试的代词:this、that、these、thiskind、those、other、above、so、this.

2、方法:所指内容必须在代词前面,或者指代词之前的句子,或者最接近代词的句子,或者指前面的句子;有时它并不指整个句子,而是指其中的一部分(短语或单词)。

角度四:从句式的角度

1、长句与短句

长句:指结构复杂、单词较多的句子。其效果是:含义复杂严密、内容丰富、严谨细致。

短句:指结构简单、字数较少的句子。效果:短小简洁,明快活泼,活泼有力,节奏感强。

2、整句与散句

全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匀称的句子(多为并列句、对偶句)。效果: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气势强劲,感染力极强,体现语言的对称美。

三句:指结构不同、长度不同的句子。效果:富有变化,匀称、表达自由,体现语言的变化之美。

3、倒装句

适当使用倒装句可以起到突出作用,使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例如:爸爸妈妈,别担心!(主谓倒装)她静静地站在那里。(状语和中心短语的倒装)

4、综合运用,灵活搭配

如果综合运用各种句型,文章的行文就不会死板而是飘逸,大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产生一种特殊的交错美。

第六部分:手法

题型一:分析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1、顺叙:按时间先后和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功能:叙述有始有终,条理清晰,读起来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直白的叙述,使文章曲折、跌宕、引人入胜。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和衬托文章中心内容;解释故事情节;衬托人物;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使结构曲折。

题型二:分析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是作品中的人物。它经过艺术加工,纯属虚构,并非作者本人。

功能:方便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使阅读感觉亲切、真实。

2、第三人称:从第三人称的立场描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功能: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多方面自由叙述。

3、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出现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中。

作用:就好像作者在对读者滔滔不绝地说话,无形中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让他显得更加亲切,让他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文章。

题型三:分析记叙的详略及其作用

1、写得详细、具体、完整、生动。力求做到:叙事、开头、结尾;描述具体、生动;刻画,细致。

速记,写得简洁、简洁、简洁。

2.方法指导:分析材料的具体内容必须根据中心表达的需求而定。

与中心密切相关、能明显突出中心的人和事是重点材料,要写得详细;与中心关系不大、仅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人和事,属于次要材料,应写得简短;

3、功能:只有适当的细节、适当的浓淡,才能使文章有重点、有明确的目的。

题型四: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常见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衬托、比喻、拟人、伏笔、伏笔,欲扬先抑,欲抑后扬,巧妙设置悬念,以小见大,开头明义,结尾章章展示志向、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抒志(即象征)、以物抒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故事与道理相融、交融情景交错,叙述与讨论,自始至终相互呼应

2、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个性、思想、感情、行为,使其拟人化,从而达到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地描述事物,阐释原理。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给读者留下清晰、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赋予所描述的事物特定的意义,含蓄地表达……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5)比较手法:通过比较,更加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衬托)手法:用次要的人或事来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七)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揭露、批评、嘲笑人或事,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高必先抑:先贬后褒。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写作对象,达到意想不到的感人效果。

(9)前后呼应(从头到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3、答题模式:表现手法+效果+表面内容+深层内容

例:用“.”的表达手法,描述“.”,表达“.”

第七部分:开放题

题型一:结合个人体验,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题型二:联系生活实际,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

题型三:结合个人经历,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回答模式:“我认为……,因为……,例如……,所以……”

首先,用“我认为……”简洁地表达你的观点;然后,用“because.”来简要解释你的理由;其次,用“例如”、“例如”等词语来讲述自己的经历。经验或现实生活中,用例子或理论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用比喻来推理或利弊);最后,“所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总之,要观点明确、组织清晰、论证有力。例子要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实际。

题型四:联系实际,对文中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题型五: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方法提示:补充内容必须与语言环境密切相关,并与人物的身份、性格等相符;如果补充是心理描述,一定是第一人称。

题型六: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1、方法指导: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结构、技巧五个方面来欣赏。

2.语言特征词典

形象生动,缜密传神,朴实无华,古朴自然,措辞流畅,清新大方,凝练凝练,深刻深刻,通俗易懂,韵律和谐,节奏明快,感染力强,委婉含蓄,飘逸灵动;深刻隽永,清新明亮,发人深省,文笔简洁,挥洒多彩,通俗易懂,语言凝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发人深省,深刻发人深省。

第八部分:阅读方法归纳

1、把握文章整体。快速阅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理解文章的主旨(情感和道理),理清文章的结构。

2、仔细研究标题,掌握标题的重要词语,如“简要”、“概括”、“主要”、“不同”、“结合上下文”、“结合文章分析”、“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让思考更有针对性。

3、重读文章,特别是文章中的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落、关键句子、关键词。

4、紧扣文本,不仅要关注与主题相关的段落、句子、单词,还要注意上下文。

5、要有宽广的胸怀。除了紧扣文本之外,还必须从文本的作者、读者、主题、结构等角度思考问题。

6、有序地组织语言,并根据点数和横线的长度来规范答案。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