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教育 加强古城保护 延续历史文脉 当前观点(加强古城保护 延续历史文脉短评)

加强古城保护 延续历史文脉 当前观点(加强古城保护 延续历史文脉短评)

学前教育 2024-09-12 22:48:53 472 教育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近年来,我国古城致力于妥善处理城市转型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提高获得感和获得感。城乡居民幸福感,为城市发展壮大提供基础。乡村振兴帮扶。

——编辑

加强古城保护 延续历史文脉 当前观点(加强古城保护 延续历史文脉短评)

湖北荆州:

保护古城墙,传承楚文化

湖北荆州古城墙外,一排排火红的灯笼从宾阳楼垂到地面,与围城的垂柳上火红的灯笼相得益彰,凸显了浓浓的新年气氛。“荆州古城墙是中国最古老、存续时间最长的古城墙。”荆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市委书记付良超自豪地说。

古代城市有城墙保护,周围有护城河。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许多古城墙都被战火毁坏或拆除。但始建于东汉三国,后建于南宋,明清战乱后重修的荆州古城墙却幸存了下来。

“这是荆州城墙的马面11号。我们在2019年和2022年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每次都感到震惊。考古证明了荆州古城墙从五朝到五朝的变迁历史。”明清时期!”荆州博物馆熊家中遗址博物馆馆长田勇说。马面是指古人沿城墙修建的平面上突出于城墙外的桥墩、桥台。其作用是坚固城体,便于观察和侧击攻城的敌军。这就是“马脸裙”的“马脸”的由来。

近年来,距离宾阳楼不远的11号马面,经过多次修缮,不断倒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荆州博物馆进行考古发掘,寻找“原因”。

考古人员挖掘外墙后,发现“墙内有墙”。与人们现在看到的大型青砖外墙不同,“墙内墙”是用薄砖砌成的。有的砖上有铭文或图案,如侍女纹、凤鸟纹、莲台观音纹等。精彩的。据考证,这座“墙内墙”建于五朝,其花纹砖为六朝墓葬砖。它们是从五朝毁坏的墓葬中获得的。内墙发掘段的层层夯土,可以清晰地展现出宋、明、清时期城墙逐层加高、加固的过程。“我们正在申请对马面十一号遗址进行保护展示,就是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让人们直观地看到荆州古城的千年历史。”田勇说。

“防护第一,救援第一”。自1982年荆州被批准成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荆州先后修复了6座古城门、5个藏兵洞窟,并对城墙上破损严重的砖墙、土城墙进行了修复。加固修缮,城墙本身得到有效保护。荆州市颁布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是《荆州古城保护条例》。2012年至2022年底,荆州实施了一系列古城修复保护工程。面对古城墙对市民交通和城市发展的限制,荆州市最终做出了人口减少的重大决策:“人给城市让路”而不是“城市让人让路”。

如今,荆州古城墙巍然耸立,碧水环抱,柳树常年,鲜花盛开。已成为荆州人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也是外国游客必去的代表性景观。

荆州古城周边有著名的楚都“郢”姬南城遗址、熊家中楚墓等,还有越王勾践剑、虎座鸟鼓等大量国宝级文物都在这里被挖掘出来。在荆州博物馆里,你可以看到大量精美的古代青铜器、漆器、玉器。

黑红漆器图案多样,色彩绚丽,是楚文化的代表性文物之一。漆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技艺是荆州文化保护中心的特色,漆器工艺品的制作也是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在荆州古色古香的旅游区荆街,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邹传志和众多工匠展示了自己的艺术品。“我制作的漆器中,有虎座、鸟、鼓等著名文物的仿制品,也有我自己的创新作品。”邹传志自豪地介绍,“曲水尚”是一套以黑红为主色调的漆器茶具。具有显着的楚文化风格。圆形茶盘周围绘有楚国文物“车马漆盒”上著名的车马出行图。

荆州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1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4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108个。在荆州市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楚式漆艺、古琴制作、风筝制作、葫芦烙画、微雕技艺大师齐聚一堂,将传统技艺与活动融为一体,通过艺术创作凝聚历史文化、学徒和讲座。态度被传承。(记者田豆豆)

四川阆中:

古城绽放,生活更加繁华

“点亮你动人的歌声,翩翩起舞!”兔年春节到了,2023中国(阆中)落红迎春文化博览会文艺演出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我们祭拜春节之源,在阆中过年。”四川阆中古城原居民刘军高兴地说。“我们阆中古城的大街小巷早已张灯结彩,灯笼高高挂起,家家户户都贴了春联、门神,一片红火,充满了年味。”原来,作为春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阆中每年从农历“腊八”这天开始“过年”,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历时54年。天。

举办百校同品腊八粥、东西方协同年货节、家乡团圆饭、春节家乡民俗聚会、阆中春节大舞台、二十四节气特色视频秀、中国“过年”品味”画展、春节精彩乡村游……整个阆中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之中。

五庙街、建房街、北街……徜徉在阆中古城,看着脚下或深或浅的青石板,很多游客都有一种弯下腰去触摸历史的冲动。然而,很多游客没有注意到的是,古城居民的幼儿园、便利市场、消防站、停车场等,其实都位于他们刚刚路过的古色古香的庭院里。在这里,旅游景区的发展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我在古城脚下长大,看到古城一天天重现青春光彩,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我感到无比高兴!”柳俊感慨道。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嘉陵江中上游、秦巴山南麓。四面山、三面水,自然与人居高度和谐、融为一体。阆中古时是巴国都城,素有“川北重镇”、“巴蜀枢纽”之称。历来是川北地区的文化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塞。川北73条“井”字形街道和270个民居院落,构成了1.78平方公里具有“唐宋格局、明清风格”的核心保护区。现在这里是4万多常住居民悠闲居住的地方。

为何这座总面积4.59平方公里的古城能够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早在2004年7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第《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号,对阆中古城进行了专门立法保护。2018年5月,成立阆中古城风景区管理局,负责古城保护工作。2019年5月,每年7月30日被定为“阆中古城保护日”……古城法制化、规范化、有序化管理不断加强。

近年来,阆中实施了各项古城保护工程,坚持“传承风貌、修旧如旧”的原则。已修复古建筑12万多平方米,完成抢救性修缮文保古建筑60多座,打造开放的阆中。有市博物馆、王皮影艺术馆、保宁醋博物馆等20余处文化场馆。与此同时,一批古城惠民便民工程也同步推进,改善了5000余名居民的生活条件,让古城居民日益幸福。

2022年,阆中古城保护利用工程再续:古城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新建停车场、滨江路绿化工程等一批古城保护利用工程相继实施;2022年四川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将在阆中举办,让五湖四海的嘉宾参观并爱上这座古城;阆中还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四川省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

每一项基础设施、一串串亮点数据、市民的一张张笑脸,都是古城保护利用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见证。

“阆中古城是阆中城市发展的文化根源,是展示阆中形象的迷人窗口和城市名片。下一步,我们将以开放的心态谋划古城建设,用它的特色吸引人、留住人,让古城不断释放新的活力。”阆中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保护与开发相互融合、共同推进,阆中古城展现了文化魅力,古城人民增强了文化自信,也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记者宋浩鑫)

河北滦州:

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增加

“新的一年,新的气象,温暖的心”。这几天,河北省滦州市较场村村民赵美芳的民宿接待了很多客人。赵美芳忙碌而又充满喜悦。

此前,赵美芳和丈夫外出做生意,生活不稳定。随着滦州古城的火爆,马路对面的较场村村民也顺势开设了民宿。2021年初,赵美芳夫妇回到村里开了一家民宿。她还利用网络宣传滦州古城,展示自己的小院,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

滦州市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留下了“伯邑叔齐”、“马老识道”、“杨三姐告状”等典故传说。2010年,当地政府依托滦河流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资源,建设了滦州古城景区。古城沿袭明清北方建筑风格,修复了四方古城门、钟鼓楼、结官亭、古戏台、风雨桥、滦州亭等历史古迹,并延续上演以滦州历史人文典故为主题的表演。目前,滦州古城年接待游客超过800万人次。

留住记忆,记住乡愁。巷子幽深,流水潺潺,砖瓦翠绿。徜徉在滦州古城的古街上,随处可见鳞次栉比的街道和勾起人们记忆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城的一角,有一家饮料店很热闹。在游客的注视下,店员将一杯新鲜酸奶倒入锅中,加入几颗红豆、葡萄干、草莓,用铲子翻炒。不到两分钟,原本液态的酸奶就变成了冰淇淋。“古城人气很高,店里的营业收入也很可观。”饮料店负责人洪宇说。

七年前,洪宇没有稳定的收入。他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一头牛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为了及时卖牛奶,他每天骑着一辆老式电动三轮车穿梭于大街小巷。2015年,看到古城景区游客越来越多,他果断租了一间50平方米的小店,卖自己的鲜牛奶。如今,他针对客户需求,开发了酸奶、油炸酸奶等系列产品,还在滦州市开设了两家直营店。生意越做越大,日子也越来越红火。“靠着古城的名声,我不仅成功创业,还帮助了村民的奶牛养殖业,我感到非常幸运。”洪宇说道。

目前,滦州古城已入驻商户770多家,其中不少是周边村民经营的。

随着滦州古城景区知名度不断扩大,周边村庄的村民也开始享受旅游。距离景区较近的较场村是第一个受益的村庄。过去,这里的村民大多像赵美芳一样外出打工、做小生意,村里的空置房屋不断增加。

2015年以来,村党支部书记魏向超看到民宿商机,引导村民改造旧房,不断改善村里的道路、水、电、暖等硬件条件,改善村庄环境。于是,外出的村民纷纷返回家乡,一排排整齐的精品民宿拔地而起,农家餐厅、采摘园也应运而生。截至去年,该村已开设特色民宿100多家,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许多村民都找到了工作,在家致富了。

古城景区不远处有一座燕山,有水上乐园、滑雪场等,很有特色。当地引导滦州古城客流,积累了强大的人气。后窑村村民常志敏在滑雪场工作了7年。他现在主要负责滑雪场的日常管理,月收入4000多元。目前,周边40余户村民在滑雪场从事餐饮、滑雪装备租赁、滑雪教练等业务。冬天一过,村民们就转向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他们不用担心一年到头赚钱。”(记者张登阳)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