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培训 以新课程理念导引育人方式变革是什么(以新课程理念导引育人方式变革的例子)

以新课程理念导引育人方式变革是什么(以新课程理念导引育人方式变革的例子)

教育培训 2024-08-26 19:08:17 702 教育网

2022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我们见证了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感受到了新时代的蓬勃节奏和带来的新变化。

2022年,这些重大事件将深刻影响亿万不同层次的师生

以新课程理念导引育人方式变革是什么(以新课程理念导引育人方式变革的例子)

2022年,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展示了大国实力和精神面貌;迎来香港回归25周年,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向前迈进;并成功执行“问天”、“梦天”航天任务,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新的辉煌;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少年强则中华强”的认识深入人心……

2022年最重要的事件无疑是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科学谋划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政策,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向,系统阐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科技、人才。对国家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这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创新体现。必将重构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新格局。

2022年,在新时代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2021年3月公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追求。2022年,各项工作将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

——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各地“双减”工作已进入实施监管深水区。全国各地认真领会“双减”政策精神,着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强化学校教育主体作用,严格规范校外培训,切实减轻校外培训负担适合中小学生。各中小学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法,全面减少作业总量,减轻考试压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教育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摆脱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顽症。对于校外培训,各地加强管理和指导,有效扭转校外培训乱象。他们通过优化措施不断推动校外培训规范发展,风清气正的办学氛围逐步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于1月1日起正式实施,夯实各方主体责任。该法从家庭责任、国家扶持、社会协调、法律责任等方面明确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分担,为推动家庭教育从“家庭的事”走向“国家的事”提供了法律依据。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努力,其中家庭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该法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教育领域的又一重大立法。有效发挥“引导”和“赋能”作用,让家长“依法养育子女”、社会“依法保护子女”,有利于建立健全家庭、家庭、家庭之间的协同教育机制。学校和社会。这是又一项关系民生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当今时代,引领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离不开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高质量的科学教育。丰富科学教育内涵、创新科学教育实践方法,成为2022年基础教育的一大亮点。3月16日,教育部、中科院召开会议讨论深化科学教育,提出:推动科学教育深入融入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大中小学课程设计。配合推进教材建设,造就一批合格学生。权威、示范性的优质科普教材;合作提升教师科学教育能力,鼓励综合性大学培养中小学科学教师。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号文件,提出把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建立科学家有效参与基础教育的机制,充分利用校外科技资源加强科学教育。加强幼儿园和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科学教材编写,提高教师科学素质。

——发展智慧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1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也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列为重点任务。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号文件,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也正式上线,成为改进教学方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服务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学习,凸显科技赋能,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推进“强师计划”,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柱。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方案》号文件,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如:到2025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组建,培养一批大师级教师。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领军人才;到2035年,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强师计划》围绕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开展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等教师队伍建设四大方面提出15条具体措施、实施高技术素质教师人才培养计划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等。“教师计划”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必将助力我国教师教育迈上新台阶,从而培养新时代“大国好教师”。

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开启基础教育新篇章

对于广大中小学来说,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是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建设。后继者和后继者。显然,在中小学,课程和教学问题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抓住这个核心要素,就能抓住问题的症结,从而盘活和推进学校层面的教育改革,打造新的教育教学生态,学校高质量发展才有明确的行动路径和实施保障。

2022年4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公布新版义务教育课程规划和16个科目的课程标准,并要求秋季学期实施。这意味着2019年1月正式启动的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正在深入推进。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继2017年高中课程修订后基础教育领域的又一重大事件,标志着华小在实施“双实施“减费”政策,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发展。这次课程修订全面审视、总结和提炼了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年的实践经验。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新特点、素质教育发展新趋势和未来人才培养需求,提出符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创新举措。此次课程修订,对未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和教学进行了新的体系设计。其核心追求是贯彻“课程教育”新理念,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引领教育方式变革。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些新的育人方式主要包括综合教育、实践教育和跨学科教育。新的育人方式回应了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发展道路的探索和验证。

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

对“全面教育”提出新要求

“全面教育”既是新时代我国“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体现,也是这一政策的具体、直接体现。培养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与我国社会密切相关。学说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这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基础,必须不断巩固和加强,不能削弱。“全面教育”从德、智、体、艺、劳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出发,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它很好地体现了“五育并举”的政策主张,有利于克服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问题解决和基于问题的策略等传统学习方法的缺点。

什么是“全面教育”?“全面教育”不是为了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而是以培养学生德、智、体、艺、劳等各方面综合素质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全面教育”的基本追求是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要品质,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此次课程修订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技能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增设劳动课程并首次编制劳动课程标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义务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同时,本次课程调整也在课时分配上为实施“全面教育”创造了条件。例如,新版课程计划规定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四大领域的课程合计占总课时的14%-18%。按照九年的总课时数9522来计算,那么九年里这四类课程所占用的总课时数也是非常大的。这四类课程的实施,为“全面教育”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具体来说,为了实现“全面教育”,本次课程修订对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做出了一些新的调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开设了一批综合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劳动、信息技术等。这些课程或者在内容上涵盖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者是以学生体验和活动体验为内容的综合体验课程。核心,为实施“全面教育”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将原有的《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思想道德》三门课程整合为《道德与法治》,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开设。这一做法体现了学校思政课一体化的要求。德育课程基础更加扎实,内容更加丰富连贯,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三是调整艺术课程设置,进一步实现综合性。在原有音乐艺术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一至二年级开设“声乐”、“造型艺术”课程,八至九年级开设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歌剧)课程、电影和电视(包括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包括数字媒体艺术)和多种艺术形式。可以说,综合课程设置为实现“全面教育”提供了具体的课程载体和实践形式,有力支撑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坚持转变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对“实践教育”提出新要求

实践是人们主动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活动。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实践是人类主观能动性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改造自然的最基本方式。因此,实践对于人的自身发展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教育领域,实践是学生获取知识、积累经验、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纸上学的东西只会有意义,但知道了就必须实践。”“实践育人”本来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追求。是学生成长的基本途径。但目前,一些学校办学条件日益优越、教育手段丰富,但对实践重视不够。学生有很多知识,但缺乏经验。他们会做书本上的练习,而不是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新课程强调“实践教育”,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独特的教育功能。突出主体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的学习,强化知行合一,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倡导‘做中学’‘用学习创造学习’。”这一命题的初衷是改变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传统单一教育方式,探索教育中的实践要素,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学生体验培养其核心能力,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和能力的发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从小学到高中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本次课程修订继续保留了这门课程,可以说为实施“实践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载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活动过程的体验,注重学生的实践学习方法,改变了过去以单一知识接受为基本方法、以获取知识结果为直接方法的做法。有目的的机械学习活动强调探究、调查、参观、考察、操作等多样化的实践学习。

在推进“实践教育”方面,本次课程修订还设置了独立的劳动课程,将劳动教育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并设计十大任务组在不同学阶段进行决策。作出相应安排。开设劳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学习系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亲身体验劳动过程;注重体力劳动,让学生努力工作,流汗,得到锻炼,磨练意志,培养劳动素养。可见,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劳动实践和经验,充分体现了“实践教育”的价值取向。

新一轮课程修订还提倡项目式学习,要求学生“干中学”、“用中学”、“创造创造”。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规划学生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利用相关知识和信息材料进行研究、设计和实践操作,最终解决问题并展示和分享项目成果。因此,项目式学习可以设计为一系列情景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获得经验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目前,项目式学习受到了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这是“实践教育”的又一具体体现。

坚持加强课程整合、注重关联性

对“跨学科教育”提出新要求

众所周知,科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划分为学科。学科的划分使科学发展得更加迅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前进。在实践中,学校学科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建立学科认知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单纯的学科知识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学科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学科知识的差异性。学科知识的横向关联带来了学习被动机械、学习浅薄、学习效果差、无法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等弊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都强调分门别类开设不同学科课程。每门课程只关注特定的学科知识领域。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缺乏相关性。学生学习的学科知识相互割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综合素养。

“跨学科教育”与“学科教育”相对应,强调帮助学生从学科关联性的角度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知识的属性,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次课程修订提出了“跨学科教育”的要求,即从破解学科化教学弊端入手,有效解决学科教学造成的学科知识割裂问题,凸显跨学科、多学科的优势。-学科性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新版课程计划规定:“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历、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科内知识的融合,统筹综合课程设计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性课程建设。”课程,完善综合课程的学科设置,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教学,强化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该规定指出了“跨学科教育”的两条主要路径:一是加强课程内容的关联性,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形成综合课程,体现课程设计的综合性;二是突出教学实施的跨学科性,从跨学科的角度开展多学科协同教学,体现了课程实施的一体化。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跨学科教育”都必须围绕两个或多个学科展开。“跨学科教育”不可能在单一学科内实现。

为充分保障“跨学科教育”的实施,本次课程修订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加强知识学习、学生体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推进综合学习,开展主题学习、项目学习等综合教学活动。特别提出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即“每门课程原则上应利用不少于10%的课时时间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提出是一个创新。它体现了“跨学科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以“跨学科”作为课程教学设计的灵魂。它有意识地突破学科界限,融合相关学科或相邻学科的多元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发展综合素养提供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跨学科主题学习拓展了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放大了其教育功能,是学科教育的突破和发展。

总之,2022年是辉煌的一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学校教育这艘大船将继续乘风破浪,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征程中不断突破,谱写时代新篇章!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2022年12月28日第9版

作者:特约撰稿人郝志军宋世春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