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机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讲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百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讲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百科)

教育机构 2024-08-04 11:03:00 260 教育网

万千和平之声尽显支家国情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19年至2021年观众留言报告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讲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百科)

王冉郝振国解放军报实习记者吴晓静

9月18日,观众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李波摄

“当、当、当……”12月13日8时30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内的和平钟准时敲响。首批12名观众入场。分成两组,敲响铃13次。

寓意铭记国耻、珍爱和平的钟声,回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勿忘国耻、勿忘民族之痛。

“和平钟声敲响的那一刻,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在我心中涌动。”参观完纪念馆后,泪流满面的龚娜在留言区的写字台前拿起笔写下了8个字:“勿忘国耻,努力自强”。大字。宫娜是一名教师。这是她第二次参观纪念馆。她希望能把在纪念馆里的所见所闻与学生们分享。

自2014年成为国家公祭仪式固定场地以来,参观纪念馆的观众越来越多。像龚娜一样的游客还有很多。他们在这里留下了书面的情感,留下了对历史的记忆,留下了对和平的渴望,留下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纪念馆禅堂影壁上刻着简单的祈求和平的祈愿文,留言簿上写着真挚的家国情怀。近日,纪念馆与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所对2019年至2021年观众留言的基本情况和文本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形成了互动研究样本。

2021年国内外受众评论高频词词云图。李晓慧图

每年观众超过百万,其中青少年占观众的80%以上。

“通过让观众参与敲钟仪式,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有一种沉浸在庄严仪式中的感觉,真正体会到‘警钟长鸣,勿忘国耻’和‘牢记历史’的意义。”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汲取教训,开创未来”。

“过去的苦难、现在的使命、未来的梦想,此刻萦绕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正如一位参加纪念馆敲钟仪式的观众留言中所说:前人的牺牲不能被忘记,因为他们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牺牲。共享内存。

作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年参观人数一度达到800万人次。2020年起,纪念馆实行预约参观机制。尽管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响,年均游客人数仍保持在100万人次以上。

纪念馆历史展厅尾厅的黑色长桌上,静静地摆放着一排留言簿。从展厅出来的参观者大多会在此驻足,拿起留言簿阅读,或者写下自己的感受。

2019年至2021年,纪念馆共收到游客留言221939条,其中国内游客留言220375条,境外游客留言1564条。从全年来看,2019年共收到观众留言146432条。近两年受疫情影响,纪念馆采取了闭馆、限制参观人数等防控措施,导致观众留言有所减少。访客和消息的数量。2020年,共收到观众留言29724条。截至今年10月23日,2021年共收到观众留言45783条。

“我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参观了纪念馆。我们都应该记住,历史可以被原谅,但不能被遗忘。我希望世界上不再有战争。”一位17岁的青年参观完A段后在留言簿上写下这样的话。在海量的消息数据库中,像他这样的00后已经聚集成一个庞大的消息群。

统计显示,参观博物馆并留言的观众明显年轻化。国内外评论观众的平均年龄为23岁。其中,90后的评论观看比例最高,且逐年增加。90后、00后占评论观众的80%以上。他们无疑是主要的信息主题。

来宾纷纷留言,表达对84年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哀悼,表达对祖国强大的期盼。留言的观众中,有的连文笔都不好。留言时,他们表示是妈妈写的:“这是我第一次和妈妈一起来这里,我很难过,祝世界和平。”稚气的话语道出了看完展览后的感受。美好的愿望。

参观之后,青少年们有了更多的思考。一位25岁的观众留言:“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与她有着同样心情的留言还有很多,不少年轻一代在留言中表达了内心的悲伤。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的子孙要做的就是铭记过去的苦难,努力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留言的80后大多是为人父母的人,他们对战争给家人带来的摧残尤其愤怒。一位34岁的观众留言:“我的心里充满悲伤,人那么多,看到遇难者中有这么小的孩子就更难过了,作为一个母亲,我无法忘记。””另一位年龄相仿的女士带来了一位孩子,看完展览后留言:“我是一名来自河北的护士,也是一个10岁孩子的妈妈。今天我带着家人一起欣赏历史,祝愿祖国繁荣富强,教育我的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选择纪念馆作为教育孩子场所的观众不在少数。很多人留言表示,等孩子长大了,一定要一起去纪念馆参观,告诉他们和平来之不易,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根据年龄分析发现,国内年轻女性群体越来越关注历史,90后、2000后国内评论观众中女性占比59.77%。留言受众涵盖本科生和研究生、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各类企事业单位职工、军人、政府官员、个体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农业劳动者和普通工人、自由职业者和退休人员等组。

2021年国内短信观看者年龄结构。王欣制图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是频频留言话题

纪念馆不仅是展示史实的场所,更是重建记忆的场所,帮助参观者实现从“感知”到“情感”的转变,在追忆战争创伤的同时延续和平与爱,了解国家的现状,同时铭记屈辱的历史。财富和实力。

数据显示,“历史”、“记住”、“和平”、“中国”、“遗忘”是国内外观众评论中的高频词。其中,表达“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留言超过6.7万条,成为留言最多的话题。“和平”一词与大多数关键词密切相关,说明很多游客在参观时都想到了和平。

“从高频词中不难感受到参观者的共同愿望。”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家安了,国家才能好。与国家一致的“爱家”、“爱国”情感在留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要自强不息”出现6564次,“振兴中华”出现14409次。

“国耻”、“牢记”、“初心”、“使命”、“自强不息”、“强大”、“祖国”、“振兴中华”等关键词处于语义网络结构的中心。许多观众表达了“缅怀烈士”、“保卫祖国”的愿望。好的”。

不少观众在留言中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我爱我的祖国”、“我要祖国繁荣富强”、“我要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希望祖国成为越来越强。”来自云南的21岁学生朱敏写道:“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激励自己更好地前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保护自己的家园,珍惜并捍卫我们想要的和平。””。

纪念馆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和视频资料,向国内外观众揭示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推动“南京大屠杀”从国家记忆上升到共同的历史。人类的记忆。

2019年,来自72个国家的外国游客参观了博物馆,并用27种语言留下了数千条留言。来自巴基斯坦的一名博士后表示:“南京大屠杀的悲剧让我流泪,我强烈谴责日军的暴行,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希望世界充满和平”将来。”来自南非的瑞安写道:“在中国生活了三年,看到这些居民所遭受的破坏和心碎,我更加热爱这个国家。感谢纪念碑让我更好地了解历史。”

很多外国游客只有参观后才真正了解这段历史。“同样”一词在评论摘要中被频繁提及,与“大屠杀”、“铭记”、“历史”、“未来”等词语紧密相关,表达了“同理心”的同情和对人类和平的祝愿。

2021年国内留言观众职业分布。李晓辉图

纸很短,但爱很长。未来观众留言将被数字化

观众的每一条留言都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每一条留言的背后都是直达灵魂的共鸣。

在不同的时间点,消息内容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历史纪念日上,观众以抗日战争为契机,纷纷留言抒发感想:“九一八事变是国家危机的开始;南京大屠杀”是民族危机的延续,请全体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一心一意,不忘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清明节期间,不少观众来到博物馆悼念烈士:“清明节向英雄们致敬,感谢你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不忘初心!”你心中的使命。”“清明节不仅缅怀逝去的亲人,也缅怀80多年前死去的无辜同胞。”这些与历史事件紧密相连的讯息,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在我国的广泛普及。

战争硝烟虽已散去,但历史不能被遗忘。只有尊重历史、正视历史,才能真正拥有和平。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记住历史,不要仇恨”的话语被不少观众在评论中提及。许多观众留言表达对战时伸出援助之手的国际友人的感谢,称“我们处于和平之中,但世界仍处于战争之中”。这生动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国际主义、世界和平的愿望。

重温昨天的历史屈辱,是为了获得今天进步的动力。近年来,纪念馆倾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坚持国家立场和世界视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持续传递“牢记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声音。珍爱和平”向世界宣示。同时,纪念馆着力提升参观群体参观体验,注重青少年教育,结合历史纪念日,开展模块化、差异化教育项目,定期举办《和平颂》情景表演等活动,讲述抗战和南京的故事。大屠杀幸存者的故事、中国同胞守望相助的故事、战后磨难的故事等,不断增强展览的叙事效果。

“留言是纪念馆与观众之间的纽带,从留言中我们可以看到观众的心声,了解观众的需求,了解观众的动态。留言纸简短而感性,“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展览、教育和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纪念馆副馆长石鹏程表示,下一步将推进观众信息数字化,保存、分析、利用好的消息。

“既要清楚过去,又要顾及后代。”张建军表示,战争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纪念馆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汲取历史教训,继续努力,充分发挥场馆的教育功能,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执着,进一步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力量。

2021年国内外观众留言主题及关键词。刘云作画

防守广角

让世界知道真相

近年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会同有关单位探索南京大屠杀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致力于更好地向世界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推动南京大屠杀历史发展。国家记忆上升为人类共同记忆,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学术研究

2016年,纪念馆开始筹建全球首个南京大屠杀研究专业数据库。

2018年,纪念馆开始对全馆收集的约18万件藏品、史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对数字数据进行深度处理。项目启动以来,已对专题、实物、纪念、纸质四大类文物、藏品共计5万余件(套)进行了数字化整合。目前,数据中心平台已通过验收,正式上线后将成为向全球开放的南京大屠杀研究专业数据库。

2021年,纪念馆出版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相关图书杂志10余种,其中英文图书1本,德文译本1本,日文期刊2期,英文期刊3期。

国际交流

纪念馆与国际安全区朋友的后裔保持着定期联系。2018年12月13日,ChrisMagee在纪念馆举办《历史·和平·发展——马吉祖孙的南京影像》展览;2019年7月,“紫草国际和平夏令营”邀请国际友人约翰·拉贝、约翰·马吉、理查德·布什莱迪的后裔来到南京,追寻家族祖先的足迹。

纪念馆推出国际通讯期刊《南京国际和平通讯》,定期通过电子邮件点对点发送给近千位日本友人、500多位外国友人和世界各地400多个华侨华人社团。

多年来,纪念馆广泛联系,招募国际志愿者。他们向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纪念馆的历史研究、文史资料翻译和国际交流活动。纪念馆目前有来自31个国家的172名国际志愿者。

每年12月13日前后,纪念馆和中华全国侨联联系全球400多个华侨团体,在海外举办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公祭仪式,并为南京大屠杀提供佐证物资。大屠杀史实展览。

国际交流

近年来,纪念馆陆续开设南京大屠杀史实相关展览,并在联合国总部及法国、美国、丹麦、日本等国组织歌剧巡演,让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杀史实。并通过多种形式表达中国人民汲取历史教训、维护历史的愿望。和平之声。

2016年10月,在法国奥卡和平纪念馆开展“《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历史展览;2018年6月,《共同见证:1937南京记忆》历史展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莫霍夫国家大厦启动;2019年,江苏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巡演柏林、德国汉堡、奥地利维也纳;2020年11月,《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展》在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物馆展出。

在国内,纪念馆还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传播。

2019年至2021年,纪念馆史料陈列室《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留言簿上共收到海外游客留言1564条,来自77个国家和地区。纪念馆对观众留言进行分析,并将其确立为智库“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所”的重大项目。

今年12月13日,纪念馆举办第三届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向世界各地征集以“共同体”为主题的和平海报作品。截至10月30日,组委会共征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效作品(组)7173件。

资料编译:潘迪

资料来源: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本文发表于12月15日《解放军报》第10版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