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机构 古代高考趣事(古代高考的故事)

古代高考趣事(古代高考的故事)

教育机构 2024-09-07 22:12:09 431 教育网

一个女人,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怀旭~

这里有沉香写下的千年古诗,还有最精美的插图。

古代高考趣事(古代高考的故事)

古代的“高考”称为科举。不同的是,进入现代高考后,仍然需要在大学学习。

在古代不需要,只要中进士,就有资格获封当官,通过殿选,更有机会当大官。

关于科举制度的起源,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事实上,自周代以来就有“乡选”。各村首领向当地政府推荐人选,层层筛选,择优进贡。

汉代开始建立察局、正皮制度。魏文帝时期,陈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根据品德和出身来评价文人人才。

直到南朝时期,才设立了进士考试,并明确了等级。直到隋朝,科举制度才得以完善,但基本上还是举荐制,普通人很难被选拔。

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科举制度的正真建立,是从唐朝伊始的,因为从“科举”的具体意义来讲,唐朝是允许士子自荐的。而这一点,必须要感谢武则天。

武曌即位后,为了平衡几个望族的权力,改革了科举制度。首次采用“定名制”,并增设“武举考试”。同时,还有青铜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野科制度”。《请愿箱》,“设计小天才”于保甲却被武则天杀死了。

有趣的是,玉宝家族设计了通博后,“信箱”里收到的第一封信就是举报他的。

因为有了“糊名制和自荐制”,所以民间人才才能得以登堂,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第一个受益者是严肃的“宰相”张说。后来张说提拔了张九龄、贺知章。

后来贺知章极力推荐李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李白尽管有“科举制”,还必须经过举荐才能入仕呢?

因为唐朝有一条硬性规定,商人家庭的子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唉,唐朝真好。如果一个有钱人当了官,老百姓怎么过日子?

所以唐人不爱钱,爱诗,那才是一个真正的乐土王朝。

当然,有人也会问,孟浩然出生于书香门第,为什么要请举荐呢?39岁参加“高考”?

在唐代,人才的晋升渠道通常有两条。科举是最基本的,其次是有才华的学者,可以通过官员直接推荐给朝廷。只要被皇帝看上,就可以直接做官,通常是高级官员。

而孟浩然是孟子的后人,自然有这个底气,只是他怪我太单纯,现实太残酷,努力了却找不到归宿。我敢打赌,不想输……

其实孟浩然39岁参加科举不算老,在科举圈有一个顺口溜:30老明经,50少进士。

这一点也不夸张。明荆轲是比较容易通过的。比如元稹就选择了这条捷径。这也是他得了第一名之后多年没有被指派的原因,直到抛弃了崔莺莺嫁给了太子。卫丛,卫夏晴少宝之女……

与白居易不同的是,他于806年进士后被授予学术进士称号,同年四月体检合格,入仕。次年,授翰林学士。

古代科举历史上,最年轻的进士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朱珪,17岁考中;最年长的进士是晚唐五代的梁浩,82岁考中进士。

在戏剧话本里,我们最常听到一个词叫“三元连中”,即“解元、会元和状元”,也就是、中考、高考全是第一名。

这很难,因为这不仅取决于基础,还取决于运气。所以,科举圈子里连得三元的只有十五人,而且都是祖坟冒烟的人。

“秀才”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但到了唐代,由于做士的门槛太高,逐渐被废除。基本上读书人都是读书人,不需要参加考试。明清时期,“秀才”被纳入考核。

所以张居正12岁中,就成了史上最年轻的秀才了。

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只考“八足文”。考试是为了考试,并不代表科举选拔人才。宋代进士的竞争最为激烈。

然而,宋朝的科举考试有一个弊端。尤其是王安石变法以后,不再考诗词、考诗词,而是考经典、考理论、考政策。因此,苏东坡凭借政策理论获得了第二名。原因是考官欧阳修误以为是他的学生曾巩的试卷,否则他就是状元。

欧阳修、卢孟正、范仲淹在科举生中算是比较穷的,但绝对不穷,因为宋朝的科举费用很高,十年的艰辛还不算。他们还要支付科举途中的费用、处理人际关系、保护同学、送礼等。类似的事情。

包括苏轼,算是有钱人了,但苏洵过世以后,苏轼还乡的景象是:屋庐倒坏,篱落破漏,如逃亡人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刘墉和刘三扁。刚到京城的时候,他相当富有,家境雄厚,但很快他就不得不靠为艺伎作词来养活自己。

仔细想想,刘庸毕竟是个名人。如果他是一个普通的书生,早就受不了了。所以宋朝进士不少,但人才流失特别严重,名臣宰相也不如唐朝那么多。

哪怕是司马光,还留下“文人误国”的名,而黄庭坚就是典型只会死读书型,治理天下确实不是他的本领。

我们再回顾一下唐朝,名臣宰相都被抓了,那些诗人疯狂地为官。46岁中进士的孟郊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病,长安百花一日尽尽。

这也是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中只有唐人两人的原因,因为他们更擅长养家糊口,而宋代的文人更注重读书文化。

南宋时期,国家动荡,涌现了岳飞、辛弃疾、陆游等文武双全的人物。相比较而言,苏轼的文才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第一、第二,最差的第三、第四。不过,他的治国能力确实有些欠缺。到了宋代中后期,像卢孟正、富弼、韩齐、王安石、晏殊这样的“文治”例子就更少了。

那么唐朝呢?从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到魏代期、魏元忠、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张说、张九龄、吴元亨、元稹、裴度、白敏中、李德裕、令狐初、韦庄等人,虽善诗文,亦能独树一帜。

所以无论是科举也好,还是现代的高考也罢,公平公正、凭才而上,才是选拔人才的基本之道。

其实,不仅中国有科举制度,国外也有科举制度。比如越南1919年才废除科举制度,也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废除科举制度的国家。

为什么说唐朝盛世呢?因为在唐朝,外国友人也可以来中国参加考试,而且通过考试后也会有官职。

最后,祝愿所有即将参加2022年高考的同学们取得满意的成绩。快点!

-结尾-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