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机构 《一秒钟》删了多少秒啊(《一秒钟》删了多少秒视频)

《一秒钟》删了多少秒啊(《一秒钟》删了多少秒视频)

教育机构 2024-09-13 02:21:58 398 教育网

《一秒种》,删除了多少秒?

由于工作原因,我去年冬天看了《一秒钟》,一月份左右,电影在柏林上映的时候。这部电影是在朝阳区的一家小酒吧里观看的。地方很小,挤了几十个人。

《一秒钟》删了多少秒啊(《一秒钟》删了多少秒视频)

我觉得《那个》版本的《一秒钟》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是张艺谋进入新千年以来最好的作品。

“这个”版本的长度大致相同,但气质却截然不同。我一直相信,有些电影作品连“一秒钟”都无法感动。

《一秒钟》删除了什么?

根据照片的结束时间,叙事主线在“两年后”恢复高考时结束,即1977年。回顾影片发生的时间,是1975年。

张译饰演的劳改犯张九生跑出劳教所去看电影。因为有人写信告诉他,他的女儿在电影《英雄儿女》前面的22号新闻快报上。而且因为在劳教所,他已经很多年没有见到女儿了。

随后张九生又遇到了三层障碍。第一层,新苗族姑娘刘浩存饰演的孤儿刘女想要偷片给哥哥做灯罩。

那个时代很流行。

二楼,胶片在运输过程中掉落。正好是第22期新闻简报的一卷,被驴子拖了十多里,根本看不清。

收起来之前一定要擦干净。

第三个层次是劳改犯身份暴露,将被接回。

因此,这个故事的重点是“看我女儿”而不是“看电影”。

《一秒钟》发布的版本删除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张九生的女儿实际上已经死了。

有了“女儿死了”这个情节,张九省为见女儿而做出的一切疯狂举动都得以成立,并让人同情和理解。

在影片的纪录片中,你还可以看到导演提及这段重要的历史。

原版中,张九笙看完电影后,向范倩倩讲述了女儿死亡的真相。这段话并不长,只有几句话,但却成为了全片最揪心的话题。

感兴趣的观众应该注意到了,刘的女儿在新闻简报中看到张九胜的女儿时是这样说的:这是你女儿,不是被面袋压死的吗?

张九生气得一脚踢翻了刘女儿的凳子。

真相就在这句话里。确实,张九胜的女儿因在粮店打工,急于抢先做更多的工作,而意外身亡。

范芊芊也给出了自己想这样炫耀的原因:这样可以消除父亲作为“坏分子”对她的影响。”

女儿死的事实以及女儿是怎么死的,并不是影片中能看穿但不能透露的隐藏情节。

它将这种“非正常死亡”摆上了台面,被那个时代的人们视为“正常”甚至是先进的行为。这里的讽刺,直接点出了那个时代伤人筋骨的本质。

有了这段往事,张九生被带离了劳教所,范芊芊给他“留下记忆”的女儿的胶卷也被扔掉了,这让结局显得如此严酷和残酷。

就像一把钝刀在血管上来回切割。它不能死,它只想承受活着的痛苦。

《一秒钟》添加了什么?

原版的结局随着张九升被带走而戛然而止。刘的女儿只捡到了裹着胶片的报纸,而张九生女儿的胶片则被丢弃在荒原上,被历史的沙子掩盖,成为无人记得的存在。

目前的版本中,末尾的“两年后”都是新增的。

我只能说,这是最好的办法。

两年后,红色时代结束,高考恢复。孤儿可以健康成长,知识分子可以找到出路,误判的人生可以得到纠正。

一切都充满希望、向上、可以接受、符合正能量。

为什么不一样呢?

看起来《一秒钟》变化不大,但整体魅力却完全不同。关键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在原版中,这是一部在困难时代很少有人写、很难写的“个人历史”。经过一减一加,成为一部可以接受的“正史”,聚焦于新时代的魏光正及其个人的忧郁。

“个人历史”与“正史”的差异,让前一个版本的两个版本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魅力。第一个是批评,第二个是反思,第三个是共情。

在那个隐匿的时代,太多的人成为了被驴子拖着十几里的“烂肠子”;太多的人被埋在黄沙里,变得“不寻常”,甚至从未存在过。可见的”。

当一部电影真正选择讲述个人故事时,它就已经走出了那个时代的语境,选择了与这些“被覆盖的人”共情。戛然而止,是那个时代无数人命运的终结。它将过去与个人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了历史。

而当这个故事被赋予新的结局、进入新的时代时,它选择共情“充满希望的未来”。但我们都知道,这些主角其实没有所谓的未来,他们的个人历史在灯光下变得黑暗。

这些个人历史和官方历史之间的关系就像隐藏的死亡和令人兴奋的新闻公告之间的关系一样;喜欢电影观众的生活和奇幻故事片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没有人记住的一生与留在相机中的一秒钟之间的关系。

但我觉得这个版本的结局至少保留了一种清醒的感觉,或者说那种温暖中的锋芒。也就是说,刘小姐其实并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当她珍藏了两年的报纸,看着张九升满怀希望地打开它时,里面却是空的。——

有些人只记得官方历史,但有些人永远不会忘记个人历史。

《一秒钟》也是张艺谋的过去

《一秒钟》的故事绝对与张艺谋的经历有着深刻的联系。这种束缚一方面在于对电影本身和电影的迷恋,以及观看电影的记忆,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时代。

2007年,为纪念戛纳电影节60周年,张艺谋制作了一部短片,名为《看电影》。影片中,大家看电影时的心情都和过年一样。孩子们在窗帘前玩耍,鸡和自行车被拿走了。去投影一下,原型就在这个《看电影》。

《看电影》

另一方面在于特殊时代与个人命运的结合。张艺谋本人出身贫寒。父亲黄埔军校毕业后,以解放初期反反革命政策下可以留用的国民党技术员身份定居大陆。结果十年后,我父亲是历史反革命+现在反革命;我的二叔失踪了,被指定为潜伏特工;我的大伯父在台湾,是一名国民党军人。

张艺谋自然是因为家境贫寒而被下放到山下乡,这与张九笙的女儿受父亲出身的影响类似。正是因为他擅长篮球、会画画、会写字,才发挥了他的文化和体育天赋。1971年,他从知青插队进入国棉八厂当搬运工,月薪36元。

我听一位以前的老师讲过一个轶事,当时宿舍里的人因为谐音,把张艺谋的名字误写成了张艺谋。

所以,“两年后”的高考,其实就是他自己人生命运发生转变的节点。

张艺谋手绘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1977年10月,中国恢复高考。那年举行了唯一一次冬季高考。片中,看高考新闻的人们都穿着厚厚的冬季棉袄,非常真实。但张艺谋当年没有参加考试,因为他没有反应——

“我只上过初二,没上过高中,我和高二、高四的学生不一样,他们有概念,但我没有,我不认为上大学跟我有什么关系。”

不过,当年北京电影学院还没有开始招生。1977年,北电仍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学院电影学院。1978年才恢复并开始招生。背后的故事你们都知道。著名的1978级。其中,张艺谋年龄最大。

片中的1975年,恰巧是张艺谋拿着相机到处拍照,所以张九生说,他知道如何冲洗照片,学会了放大照片,里面有一点张艺谋自己的影子。

张艺谋自学摄影时的临摹笔记

张艺谋电影中的父亲主题

拆开《一秒钟》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父子”的故事:张九升和死去的女儿、女儿刘和离开的父亲、范千杰和烧脑的儿子、张九升和他的儿子。父亲。刘的女儿象征着父女关系。

某种程度上,“父亲主题”也可以成为解锁《一秒钟》和张艺谋创作的钥匙。

“父亲”形象在张艺谋以往的很多作品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将父亲进一步引申为“父爱”,几乎可以触及张艺谋的每一部电影。

张艺谋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种是家庭关系中的父亲,可以用《我的父亲母亲》来代表,或者是《千里走单骑》中的两对关系疏远、难以理解的父子。

《归来》的卢彦石也是一位无法回到家人身边的父亲。有点类似于《一秒钟》。它还说他偷偷溜出去观看女儿跳舞并与家人重新建立联系。他就是这样的父亲。不能要求它。

《归来》

《菊豆》的杨金山,因为阳痿,是一个无能却强大的父亲。相比之下,杨天白的亲生父亲杨天青却是一个被默默无闻甚至被人憎恨的父亲。

《满城尽带黄金甲》讲述了皇宫的故事。国王是皇帝,也是父亲。这个家庭的悲剧是父亲和父权制的悲剧,这与原作《雷雨》的核心是一致的。

《活着》虽然讲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但同时也是讲的是一个失去父亲的花花公子。他始终没能成功完成成为父亲和丈夫的命运。他是一个“失败的父亲”。

《活着》

第二种类型的父亲可视为象征性的父亲。

《秋菊打官司》的村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象征性的父亲。父亲与父亲之间也存在着替代。秋菊的真正丈夫,也就是她腹中孩子的父亲,被踢伤了。下半身无法再工作;村长是煽动者。他夺走了对方父亲的能力,却能在秋菊难产时“亲自前往”,从而履行了父亲的职能。

《秋菊打官司》

同样,《金陵十三钗》中有牧师。当他躲在教堂里时,无论是作为成年男性的果断,还是作为牧师的精神保护,他都是这群人的“父亲”。

《英雄》的秦始皇、《影》的都督子虞、《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陈爷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上海暴君唐先生,都是权力结构意义上的父亲。

他们掌握着巨大的权力,控制着麾下人民的命运和愿望。他们甚至以“父亲”的角色抚养自己的“孩子”和“妻妾”。

比如子玉雇佣的替身荆州,唐老爷养的小金宝,还有陈爷爷走运时会挂灯笼的妻妾,都是这些“象征父亲”的私产。

这些“父亲”的孩子基本上没有什么好下场。《一秒钟》,这是张艺谋埋藏的思想,也是时代父权制度的后遗症。——范家的儿子是个傻子,刘家的女儿长大了会说辽流,刘大哥是个神经质的孩子,害怕得不敢出门,张九生的女儿连活都没有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

《父亲》对张艺谋的影响很大。1997年,张艺谋的父亲去世。他正在意大利导演一部歌剧《图兰朵》,无法回来。他的父亲一直想告诉张艺谋他的家族史。“细节很多,需要两周时间”,但张艺谋没有时间听。

随后,他拍摄了《我的父亲母亲》,“父亲的去世给了我一种感觉,我内心深处有一种东西需要被触发。我读了鲍石的小说,触发了我内心的这种感觉。”

《我的父亲母亲》

这两类父亲形象在张艺谋的作品中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有时甚至是重叠的。这也是因为“父亲”的形象与中国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一秒钟》所讲述的这段个人历史的悲剧背后有一个更大的“父亲形象”,而《一秒钟》所经历的曲折也可以看作是这种“父权结构”影响的结果。

从这一点来看,《一秒钟》这部电影,其实在电影内外都形成了对我“父亲主题”的回应。

张艺谋在谈到家人时所说的话,或许可以作为他自己的创作和这部电影的注脚——

“后来我看了齐邦元的《巨流河》,感触良多。故事不同,但感受却很相似。战争、历史、分离、生死,给我带来了长期的痛苦、长期的压抑和悲伤。每个家庭都有,这很常见。”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一秒钟》的两个版本和曲折。

“历史给工作带来的长期痛苦、长期压抑和悲伤,都是大家共同承担的”。

多出来的“两年后”,成了一个时代的句号和省略号。

失去的“几秒钟”,是看得见却看不出来的血痂。

原作者:闵思佳

原始来源:豆瓣

连接:《一秒钟》,删除了多少秒?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