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机构 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教育机构 2024-10-03 07:12:58 89 教育网

作者:莫继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关系人民福祉、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用法治来固基础、稳预期、利长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上正轨法治”。这为科学认识“法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提供了指导,对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意义。

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法治”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反映了人类社会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向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这是全球发展的时代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1978年颁布的宪法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提出“本世纪把我国建成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号文件,在序言中提出“国家今后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工业一体化”。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集中论述。

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号文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继承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用“现代化”的要求来衡量的,属于“现代化”的基本范畴;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此前“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提升,凸显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要求。文明。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律思维、法律方法”领导政法工作,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强调了“法治思维、法治方法”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性,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思想”重要结论的形成发挥了作用。坚持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上法治轨道上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关键是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法律体系。国家治理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建立起来的、规范国家管理活动的国家管理制度。它是动态、规范、有效的国家治理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国家权力体系、公民权利体系、公民义务体系、政府责任体系和国家责任体系等。从国家治理法律体系向国家治理法律体系的转变。国家治理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法治”与“现代化”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没有“法治”作为制度保障,就不可能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制度条件和环境。全面依法治国,就是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发展进步。

“四个全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战胜困难。克服困难,推动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历史性成就。改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作出部署。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统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统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三个全面”提升为“四个全面”。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以下方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律保障、政治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劲动力,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客观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在依法治国的轨道和框架内进行;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国”的战略布局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四个全面”的新内容。其中,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今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制度前提和行动保障。

“法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既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法治”作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法治”作为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前提和行动保障。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明确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才能充分发挥法律规范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法律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强保障。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政治”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这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重大成就的高度概括。

经过不断努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格局已基本形成。主要特点包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些为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的基本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政策依据、提供了行动指导。

从具体制度符号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要求,提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共同富裕,都对法治建设提出了要求。新的更高要求。

踏上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事业,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