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机构 中国大学生读书现状(2020中国大学生读书数据)

中国大学生读书现状(2020中国大学生读书数据)

教育机构 2024-09-25 21:49:44 992 教育网

图片/Pexels

我们和前辈所读的书,已经相去甚远。

中国大学生读书现状(2020中国大学生读书数据)

文/安缦

不久前,各大高校相继公布了上一年度的图书馆阅读报告:清华大学排行榜上,武术、科幻、通俗历史类图书热门,《明朝那些事儿》《三体》《天龙八部》均上榜;北京大学似乎更喜欢进口社会科学读物;复旦大学特别喜欢校友的学术著作;上海交通大学的图书借阅榜对理工科兴趣浓厚,数据和工具方面的图书借阅量位居前列,具有浓厚的理工科特色。来。

《明朝那些事儿》位居清华大学借阅榜首位

大学生应该是社会中认知最生动、最有活力、行动最自由的群体。他们在浪潮顶峰读什么书,往往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阅读潮流。如果把历代大学生手中的书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中国青年思想变化的一个侧面。

今日的年轻人蓦然回首,其实不难发现,我们和前辈所读的书,已经相去甚远。

历史学家钱穆给孙女的读书清单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应接不暇

民国时期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古文与白话文学、老学者与新青年、国学与西学、革命话语与商业文明……各种看似矛盾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并存,也造就了当时大学生的特质。非常不一样的阅读体验。用王朔一本小说的名字可以概括民国大学生的读书风格: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一些出身传统家庭的大学生,依然像旧式文人一样捧读传统经典。上个世纪80年代,历史学家钱穆的孙女在北京读大学,写信请教祖父大学生如何读书,钱穆在回信中写道:“《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四书章句集注》为主。《庄子》外,须诵《老子》。四书与老庄外,该读《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仍盼能背诵。”民国时期,曾在多所大学任教的钱穆老师给孙女的这些建议,仅仅背诵《史记》这一条要求,就让今天的学生难以招架。

民国大学生课桌上经常出现的一部经史著作

与传统书籍一并躺在民国大学生书桌上的,还有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白话文作品,其中既有本土作家的创作,也有用白话文重新翻译的西方著作。

1915年出版的杂志《新青年》在当时的大学生中很受欢迎。鲁迅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于《新青年》出版。与此同时,严复等人首译的世界名著的文言文已不再流行,阅读新译本或原著已成为一种时尚。

“救国”是贯穿整个民国时期的主题,大学生是革命书籍的主要受众。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道:“在如此艰难的生活中,她是毅然预订了全年《莽原》的人。”女大学生刘和珍订阅的《莽原》杂志第一期被翻译成《法国革命歌曲《马赛曲》,当时类似的进步刊物还有很多。

当时新文化、革命书籍很流行

当然,在革命的大背景下,并非所有人都满脑子斗争反抗,悠悠然读“闲书”的公子小姐也不在少数。

被鲁迅痛斥的鸳鸯蝴蝶派,却用爱情小说征服了很多大学生的心。就连迅的母亲也是张恨水的粉丝,鲁迅有时还得违背母亲的意愿,给母亲买几本。老舍早期的小说很少涉及沉重的话题。张爱玲曾回忆:“《金粉世家》是老舍的《啼笑因缘》,我妈妈坐在马桶上读,笑着读出来。”年轻的张爱玲可能读不懂。我期望多年以后,我的小说也会被列入中国大学生的必读清单。

鲁迅有时不得不违背母亲的意愿,给母亲买几本言情小说。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院校学习苏联模式。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他们大量减少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扩大了理工科专业。1952年院系改组后,中国大学生的读书氛围大不如前。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大学生的形象,一直显得模糊而笼统,但也正是这三十年的压抑,造就了金色的八十年代阅读潮。

恢复高考后,回到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像饿了白蚁一样吃书,省下饭票、公交车票的钱买书的现象并不少见。即使是学术、哲学著作等相对冷门的书籍在洛阳也很昂贵。比如朱光潜翻译的纯学术著作《小说月报》就需要有人找关系购买一本。

20世纪80年代最畅销的哲学书籍

萨特的《二马》当时很受欢迎,销量超过10万册——,这个数字至今仍被认为是畅销书,以至于十几年后,在电视剧《美学》中,孟朝阳还包括这本书送给朋友,让他们变得“哲学”。20世纪80年代哲学热潮领军人物周国平翻译尼采著作《存在与虚无》,初印5万册,年销量15万册。走在80年代的大学里,不读几本哲学,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从相对封闭的阅读环境中解放出来,大学生开始有机会阅读大量转载和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20世纪80年代有一句话:男孩必须读《我爱我家》《悲剧的诞生》,女孩必须读《红与黑》《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些西方经典文学作品虽然被中国大学生处于延迟状态阅读,但也开拓了一代人的视野,塑造了一代年轻人的理想、追求和兴趣。

80年代的文学阅读也像是松绑后的一个大懒腰,夸张、肆意、洒脱。一度被遗忘的作者,重新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张爱玲热、《简爱》热、周作人热轮番而来。同时,王朔的痞子文学、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爱情小说也在大学校园流行。据1986年《安娜·卡列尼娜》的一项统计,当年广州地区就有70的学生读过琼瑶小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也曾经描述,当时很多大学生去校门外的小书店租武侠小说,不过质量参差不齐。

张爱玲、琼瑶等人的作品在当时的大学校园里很受欢迎

三十多年前的大学生对于诗歌也充满狂热。

1984年秋天,成都的一个诗歌节,门票被抢购一空。没有票的大学生干脆破窗而入,冲上台索要签名。顾城夫妇躲在更衣室里。有人推开门问道:“顾城他们呢?”诗人指着说:“他们从后门逃走了”,他们“逃走了”。

但钱钟书在《围城》中提到,中国人想象力不足,但回忆时想象力太多。许多不存在的事情,随着它们被书写而变得更加复杂和令人兴奋。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读书是否被夸大、美化了?也许永远不会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那些读书的日子确实一去不复返了。

顾城诗集被热烈阅读

理想主义的狂风吹过去,市场经济的洪水漫上来,90年代大学生手上的书更多元化,阅读也显得更加轻松。

1991年,苏童的《文学报》出版。1993年,余华的《写在人生边上》、贾平凹的《妻妾成群》、陈忠成的《活着》于同年出版。1994年,王小波的《废都》出版。路遥的《白鹿原》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仍高居大学借阅榜前茅。是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热切阅读的“杰作”。

20世纪90年代大学借阅名单上的“常客”

严肃文学之外,各种类型文学也得到大学生的喜爱。侦探、言情、武侠、冒险等阅读热潮接踵而至。

与此同时,台湾的张晓峰、林清轩等人,以及大陆的余秋雨,也掀起了阅读散文的风潮。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的韩寒写道,当时很多文艺青年都模仿《雨秋雪》或《黄金时代》。于春雨。

在台湾的文学热潮中,三毛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肆无忌惮的语言风格和漂泊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一代大陆青年的自我意识。在她之后,大学生中流行的作品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安妮宝贝、蔡痞子等作家抒发个人情感,走红。——本书不必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他们也可以作为作者和读者来表达自己。文字空间。

20世纪90年代末,悦榕庄、西祠胡同相继出现,不少大学生混迹其中。而以卡内基《平凡的世界》为代表的掺有灵魂鸡汤的成功学在高校中也越来越普遍。这一切都隐隐昭示着下一个时代的阅读风向。

《文化苦旅》是一本关于成功掺有心灵鸡汤的书。

新世纪之后,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中国大学生的阅读方式。

包装升级后,成功学习成为创业指南;《人性的弱点》可能流行并不是因为它书写历史,而只是因为它易于阅读;新概念作文大赛中的作品逐渐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从突破性的转变变成了另一种刻板印象。大学生也开始沉迷于流行、快速的快读和浅读。他们让以罗振宇为代表的导师为他们朗读,然后用5分钟的时间将数百页的精髓传达给自己。委婉地称之为“高效学习”。方式”。

高校的阅读少了标新立异、开风气之先的引领作用,今天大学生在专业课本之外的阅读,与校园外的人们也没有太大区别。他们的阅读从多元走向纷乱,再走向浅薄,一直通向不再阅读的终点。社会压力的下渗让升学、就业变成了眼前实实在在的压力,阅读彻底成为一种消遣,而且是相比于看剧、打游戏、旅行而言,娱乐性更低的消遣。

阅读有时会成为一种表演,手中的大书可以作为自拍的道具,也可以作为你风格的标志。读书不发朋友圈,等于白读书。而往往书连一半都没读完,朋友圈里炫耀自己读过的朋友就已经偷偷打磨了无数遍了。同学之间偶尔也会有礼貌。当被问及最近读了什么书时,有些人会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后问:“网络文学算不算?”

热门网络佳作,多部已被翻拍成IP剧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