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八十年代的高中生(回忆80年代高中生活)

八十年代的高中生(回忆80年代高中生活)

家庭教育 2024-06-30 12:01:43 166 教育网

余平,浙江省临海市人,报纸编辑、记者

“因为你,我这些年见山东人更有礼貌了……”

八十年代的高中生(回忆80年代高中生活)

——余平

1986年之前,我不知道他是谁,他也不知道我是谁。1986年,我们因“诗”而相识,但那年我们只书信几次,次年就失去联系,一直持续了20多年。2009年,我们通过网络上的“失踪人口”帖子再次见面。纯属偶然,我们又十年没有联系了。直到2019年秋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才再次取得了联系。这次我们互相加了微信,我们既惊讶又感慨。我们三十多年未曾谋面,但我们的友谊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也不会因世事的变迁而湮灭。

他叫于平,是我在20世纪80年代高中时认识的江南文友。

01

南国有一片热土

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名北方农村的学生,我在进入高中之前并不常去县城。除了本村和邻村的几个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的朋友外,我还认识县城的同龄人。很少见到。至于那个叫“江南”的地方,我只在地图上见过,在诗里想象过。

1986年,我在县城读高中一年级时,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我和班上几位文学爱好者创办了“楚言”文学社,办了一本社会杂志(手写报纸),以我为总统。杂志上发表的所有稿件都是我们自己创作的,包括散文、议论文、诗歌。我们都是作家、抄写员和艺术编辑。

作为文学社的社长,我每天都在思考期刊的稿件来源,从同学的作文中挑选一些,从同学的自由笔稿中挑选一些,但常常满足不了需要。我坚持每天写稿子,无论长短,无论好坏,每天都要产出一部“作品”。虽然当时我的写作技巧还不成熟,但经营文学社给了我练习写作的机会。

有一次我写作文的时候,没有按照老师的题目要求去做。相反,我花了两节作文课写了一首诗《哦,南国那一片热土》。几天后,我又写了一首诗《焊条》,发表在我们的杂志上。

后来我爱上写诗,就是从这两首诗开始的。后来,我写了散文和诗歌,并在报纸上发表。也是从这两首诗开始的,因为这两首诗是投给报纸的,在报纸上发表的。

记得那是一天下午,学校组织年级学生去县军营听报告。我和李勇同学没有去。李勇是我们文学社的成员,我们两个在教室里写诗。他突然建议我把两首诗抄在方稿纸上投报报社。我不知道该投给哪家报纸。李勇说,我们学校二年级的“六合”文学社和“春柳”文学社与一份叫《少年作家》的报纸相连,于是他找到了一份报纸,让我按照上面的地址投稿。我半信半疑,把两首诗抄完了。然后我们两个人去邮局买了一个信封,贴上邮票,写了地址,把稿子投进了邮箱。因为感觉自己的水平确实有限,所以稿子一投稿我就投了。我没想到它会在报纸上发表。后来我就忘记了投稿的事。

今年四月,自习时间的一个晚上,语文老师兴奋地来到教室,向大家宣布一个“惊人”的好消息:我的诗发表在报纸上了!然后,老师展开报纸,感慨万千地读了我的诗。他的表情、声音、动作至今令我难忘。

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了。这是我第一次投稿,两首诗同时发表在报纸上。我的心里自然充满了从未有过的兴奋、激动和幸福。教室里响起了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我却有些尴尬。我羞得趴在桌子上,把头埋进书堆里。

当时,我发表诗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年级,甚至引起了全校的轩然大波。每个认识我的人都问我是如何写诗的。有学生上来问我报社付给我多少稿费。看到我的困惑,他们认真地说:“真的,出版作品是有版权费的!”只要要求我给你版税就好了!结果,我很长一段时间不敢见人,只是因为我害怕有人谈论我或我的诗。后来我就默默地写稿、投稿。高二最后学期,我在《中学时代》杂志(1987年7月号)上发表了一首散文诗。我用的笔名是“田穆”。学校阅览室里有这本杂志。我经常看到有多少人在借那本杂志。如果他们能看到我的散文诗,他们都会安静地走。没有人知道作者是我。

《大海啊,我想对你说》是浙江省临海市市级报纸。报社给我寄来了两张样报和9元稿费。我保留了样报,稿费9元。我和李勇同学每人花了1元买了一个冰淇淋,然后去新华书店花了8元买了一本语文学习资料。

02

“诗”桥飞架江两岸

在那个信息相对有限、交流范围也比较狭窄的时代,学生之间的书信往来就更稀少了。我生在北方,长在北方,根在北方,叶在北方。我在江南没有亲人,也没有故友。如果有江南人给我写信,那就是奇迹了。

1986年五一劳动节过后,我突然收到一封信。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收到别人的信,而这封信来自江南,飞过长江,从南飞到北,落在了我的手里。

给我写信的人叫余萍,是浙江省临海市惠普中学二年级三班的学生。他在信中说,他在报纸上读过我的作品,称赞我的诗写得好。他还说,他是他们学校“朴秀”文学社的成员,他们的最新一期将会出版。他让我到时候给他发一份,并说如果我们文学社的杂志出版了,希望我也能发给他一份,以便我们互相交流。

几天后,于平给我寄来了他们的杂志《少年作家》。原来他们的杂志是一份用蜡纸印刷并油印的八开小报。每期大约有两页。版面工整,字体漂亮,插图漂亮,文章也不错。这是一本在中学校园里严肃的出版物。文学社杂志。令我感到羞愧的是,我们文学社的杂志只是一份手写的四开纸报纸。这算不上一本像样的杂志,我们也不能寄给他交流。

就这样,我的诗一发表,我就和于平建立了联系。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才几年,大多数个体家庭都没有固定电话,更不用说手机、电子邮件了。他们相隔很远。人们的主要交流方式是书信。但写信时,他们只有地址,没有邮政服务。编码后,写信寄出去,对方一定会收到,不出意外。快的话要七八天,慢的话要十天半个月。如果发生意外导致信件丢失,则所有已发送的信件都将丢失。所以当时人们特别看重彼此之间的书信往来。写信时,要认真、用心地写。当你发送完之后,你需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对方的回复。

1986年,从5月初到10月底,我收到了于平的三封信,我也回复了他的三封信。他第一次写信是在5月1日,第二次是在5月20日(信中称他担任文学社会长),最后一次是在10月21日。平的最后一封信,他已经进入高三,面临高考。自然地,他对学习感到紧张。他肯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文学社。后来我就没有再收到于萍的来信,从此我们就没有联系了。

于平寄来的三封信我都保留着,只留下了一个信封。因为失去了联系,我不知道于萍高中毕业,走出惠普中学校园后去了哪里。我高中毕业比他晚一年,他自然不知道我去了哪里。

后来我上了大学,毕业并开始工作。几年过去了,每次看到于平寄给我的信和照片(第二次通信时我们互发了一张照片),我就在想我怎样才能再联系于平,但事实上却无能为力。做。20世纪90年代初,我曾试图给于萍就读高中的浙江省临海市惠浦中学写信,询问于萍的下落。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谁能知道曾经的学生的下落呢?呢绒?结果可想而知。

03

天南海北,E网情深

一转眼,20年过去了。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时常想起于平——,那个曾经的少年,一个与诗结缘的文友。

2008年的一天,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网上论坛上贴了一张“寻人启事”,表示要寻找于萍,并留下了联系方式。

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我打开邮箱,看到一封2009年2月21日00:37(星期六)发送的电子邮件:

“……昨天晚上,闲着没事,就在网上搜索了自己的名字,看到了哥哥的帖子,心里真是激动不已,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你哥哥还记得我。”……”

互联网,太神奇了!互联网,太不可思议了!

没想到,突然出现了一条寻人启事。恰巧于平晚上“有空,在网上搜索自己的名字”。他竟然看到了帖子,失联二十多年的文友突然找到了!

于平非常兴奋,我也很兴奋。从那以后,我和于平就一直有邮件往来。

2009年2月23日14:22(星期一),于平又给我发了一封邮件:

“都说山东人重感情,从你和我的深厚交情来看,这句话千真万确,你的兄弟让我感觉就像是全体山东人的亲人一样。”

人的一生中,能遇到你这样的好兄弟的人有几个,能被朋友默默怀念二十多年的人也有几个。我真的无法形容我内心的喜悦和幸福……

如果你有机会来临海,一定要告诉我。”

从此,我的手机里有于平的电话号码,他的手机里有我的电话号码。

04

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从1986年到2009年,失去联系20多年后,我和于萍因为网络“重逢”。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互联网,这是不可想象的。人到中年,已经不是“只是同学”的年纪了,一个是江南,一个是江北。我和于萍没什么事,也没有联系。我们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位多年的挚友。时刻关心自己、记住对方就足够了。

一晃又是10年过去了。2019年9月16日晚上,我正在邮箱里查找自己收发的信息,突然看到一封十年前于平给我发的邮件。我又看了一遍,然后在微信上搜了他给我留下的手机号码。试试看能不能加他的微信。

很快,对方就批准了我的好友申请,然后确认了对方的身份。随后,他们聊得很开心,自然很兴奋,感慨万千。虽然相隔万里,但我们感觉就在眼前。再次见到老朋友,真是一件幸事!

没想到,在手机号码频繁更换的当今世界,于萍的手机号码已经十年没有换过;他也不会想到,我的手机号码十几年没有换过,一直保存在手机里。

近年来,随着微信的出现,人们很少使用电子邮件地址,有的已经失效。不难想象,无论我们两个人谁换了手机号码,再次联系上他的希望都渺茫了。

“天哪,你觉得我们真的有缘分在一起吗?”我说。

我找到了我收藏了30多年的3封信、1个信封和1张照片,拍下照片并通过微信发送给于萍。几十年来,我搬家无数次,丢失的物品不计其数,但我始终将这三封信、一个信封和一张于萍的黑白照片安全地保存在一个牛皮纸大信封里。

这些书信见证了我和于平三十多年的交往,见证了我们之间的深厚友谊,见证了两位青年文友的友谊。

于平在微信聊天时说道:

“兄弟,我在QQ空间里写过你,我这辈子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善良的人,因为你,这些年我见到山东人更有礼貌了……”

于平在1986年5月20日给我的信中这样写道:

“你是我第一个通信的北方人,我是你远方的南方文友,能结识远道而来的朋友,我感到无比荣幸,我为我们的友谊感到自豪和高兴,希望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你爱南方,我也爱北方!”

同样,于平也是我第一个通信的南方人。他是我遥远的南方文学朋友。我非常荣幸能够结识一位远方的朋友。我为我们的友谊感到自豪和高兴。他爱北方,我也爱南方!

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