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古代南北差距(古代南北战争)

古代南北差距(古代南北战争)

家庭教育 2024-06-18 04:39:24 127 教育网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虽然因为疫情推迟了,让大家见证了历史,但好在最终能够顺利举办。每年高考成绩公布的时候,我都感到非常兴奋和紧张。我在期待金榜题名的同时,也害怕失去自己的名字。一个热议的话题是哪个省份分数太高,上大学太难。殊不知,追根溯源,这个问题由来已久。

司马光VS欧阳修:南北方取士名额之争

古代南北差距(古代南北战争)

古代的“高考”称为科举考试,是主要的人才选拔机制。这样的选拔考试类似于今日的公务员、银行招聘等考试。因此,参加考试并不纯粹是教育,更多的是政治意味很浓重的考试。

我国自古以来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因此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民风民俗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文化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很快就成为文化重地,吸引无数才子佳人,特别是江南一带,民间学风处于盛世,成为全国的文化高地。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逐渐形成。但由于北路与辽、习相连,战争频繁,各地逐渐出现文化教育的差异。

在北方教育环境不够稳定的士子们,科考中没有任何优势,因此南北人士中举比例越来越悬殊。经历长时间的失衡状况下,北方人终于抓住机会表达立场了。

第一个站起来的是北方的司马光。公元1064年,时任宰相司马光上书请示。现行科举制度过于注重诗词歌赋,有明显抛弃传统儒家思想的意图。为此,请拨打恳请皇帝重视儒学礼经,停止考察目前文学诗词歌赋。

看来,这为北方考生保障了就业机会,也增加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但本质上,这一点无疑触及了南方学生的利益。在当时的社会,北方教育重儒学经术,南方则擅长诗赋文学。

虽然司马光的建议得到了北方官员的极大赞扬,但南方人却对此非常愤怒。于是,江西人欧阳修上书上书,与司马光对峙。欧阳修说,历来科举取,就应该量才录用,不能谈论所谓的平均主义。

两大势力的针锋相对,不仅符合当时南北学子的利益,也凸显了人才引进的矛盾。虽然科举的最终目标是唯才是举,但地区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落后地区长期无法享受科举带来的好处,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明朝南北榜案:北方人当状元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宋朝并没有找到合适的结局,所以我们来看看明朝。

明朝与宋朝一样,只是在明初建立,基础并不稳固。北部省份仍在等待从许多战争中恢复过来。教学环境和质量确实不会比得上相对稳定的南方。和主要矛盾的引起点,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

这次事件,考进科举的考生有52人,全部都是南方人。科举考试时,南方人恰好成为状元。因此,结果公布后,北方官员提出了抗议和不满。其实,科举成绩不好是很正常的。只是运气不好,科举考试的考生全部都是南方人,所以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可惜朱元璋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他下令两次严查,相信诬告,并流放并杀害了数名考官。最值得注意的是,他背弃了科举,重新考卷,取得了科举状元。这桩荒唐的案件最终以61名北方人考中进士,南方人全部吞蛋而告终。

无疑,朱元璋的做法太过极端了。幸运的是,后来的皇帝并没有那么荒唐,没有效仿朱元璋的做法。此后25年的考试仍然以分数作为录取标准。虽然南北差距仍然存在,但至少不是建立在完全牺牲南方人利益的基础上的。

但如果长期持续下去,政治世界将由南方人主导,北方人被排除在政治权力之外,这对团结稳定十分不利。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制定了按区域分配名额的南北卷制度。这一点非常类似于今日高考设置的全国一卷、二卷和三卷以及部分地方的地方卷。看起来南方仍占比较高,但相比原来,矛盾的和缓可不止一点。

清朝的“摊煎饼”政策:按人数比例最终成了主流

纵观宋明两代,科举政策开始放松,但依然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那么,就只剩下清朝了。且看清朝皇帝是如何解决的。

清初,科举制度完全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但随着清朝疆域的不断扩大,行政疆域的划分逐渐清晰,南北卷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是南北地区内部竞争问题。当整个疆域按照南北中三区分配后,每个大区域内不再进行细分,进士多少由本省的教育水平决定。闻名的苏浙两省,江南文风最盛,教育水平非常高,自然中第者比比皆是,而湖广诸省则相对落后。

基于这些问题,清朝废除了南北卷制度,改为各省按人口总数确定录取比例,在会试、乡试和院试各阶段引入了名额分配做法,尽可能把科考的雨露广泛地撒播到每个学子头上。除此之外,由于部分少数民族教育相对落后,因此清朝采取民族配额,满、蒙两族单独放榜,确保各民族之间的相对公平性。

清朝的“分饼”政策,使得对于教育发达的江南省份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偏远省份,有资格读书的学者较少,因此比例招生增加了他们进入仕途的机会。这样,政策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稳定和凝聚了民意。虽然牺牲了个别地区的利益,但并不损害大局。

结语

在科举历史上,无论是看人才还是看人口比例,后者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中国科举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分科、按比例选拔考生的办法越来越具体,名额也越来越细。从今天来看,古人的制度设计也被现代高考所参考和采用,对教育资源分配均等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宋史》

《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