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200秒超燃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200秒超燃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家庭教育 2024-05-04 22:59:22 67 教育网

2023年2月24日下午,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三十年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启动,向公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从描绘蓝图到实现梦想,几代中国航天员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建成了自主建设、自主运行的“天宫”空间站。此次登顶之旅,又增添了一座将载入史册的“里程碑”,在浩瀚宇宙中谱写了用航天梦支撑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200秒超燃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奋斗,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已经实现。

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奋斗,我们取得了突破,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

三十年的不断奋斗,创造了连战连胜、完成任务胜利的辉煌战绩。

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奋斗,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三十年的持续奋斗,铸就了一个生命线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的伟大国家的重要武器。

三十年的不断奋斗,孕育了载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载人航天精神。

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奋斗,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与世界航天强国并肩发展。

…………

时代是应试者,我们是应试者,人民是应试者。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新起点上,光辉梦想将永远载入史册,我们将继往开来,继往开来。属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空间站时代”已经到来。

大国责任重大,时代不会辜负追梦人。

时间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为了抢占战略制高点,世界主要航天强国竞相发展载人航天。当时,美国、俄罗斯等16个国家正在筹划共同建设国际空间站,但中国并不在其中。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中国决心独立建设自己的空间站。

这是一场不同起跑线的比赛。一方面,美国和俄罗斯联手。此前共发射了9个空间站,数百名宇航员被送入太空,并实现了登月;另一方面,中国的空间站、载人飞船、载人火箭等都还在这里。根据图纸,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制造原子弹需要一万年!”老一辈的雄心壮志犹在耳边。党的号召、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期盼,是中国航天人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他们下定决心,前进的路上无论有多少个“楼山关”、“腊子口”,都要一步一个脚印地突破,把梦想变成现实。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成功发射。这一天恰逢“中国梦”十周年。

世上无难事,只要你愿意攀登。中国载人航天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跨越千年的飞翔梦想。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从战国屈原的《天问》到唐代李白的《把酒问月》……回望千年,飞行的梦想几乎与我们古老民族的灿烂文明一样悠久。

400多年前,将万户飞上天空的壮举拉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序幕,但第一次将梦想变成现实的却是外国人。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加加林太空飞行的消息很快震惊了世界。

两个月后,在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主持下,中国科学院召开了“星际导航研讨会”,讨论包括载人航天在内的太空飞行问题。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极其困难的条件并没有动摇中国人民追求飞天梦想的决心,老一辈科学家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几年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医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航天员研究训练中心的前身)、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等科研单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相继立下。

1970年,党中央批准了“714工程”,计划于1973年底发射“曙光一号”飞船。后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该工程被“叫停”。

三十多年后,当杨利伟回到地球时,他收到了一位老人的来信:“您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实现了我的夙愿。我愿意向你们表示祝贺,你们是国家的荣耀和骄傲。”2004年,出国访问时,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华侨紧紧握住杨利伟的手,眼含热泪地说:“中国人民能昂首有多高,飞得有多高!”

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被公认为继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此后,中国载人航天建设发展按下“快进键”已超过——天,包括出舱活动、交会对接、航天教学、中长期停留、舱位转位、总装完成……在追梦路上,中国航天人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

只要你有梦想,并且有勇气去追求,你就一定能够实现你的梦想。2022年11月29日,邓庆明终于圆梦了。作为我国首批宇航员之一,他为了这一天已经准备了近25年。他深深明白,飞向太空不仅是他个人的梦想,也是数以万计航天员乃至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

11月30日上午,神舟第十四、十五号航天员航天员在太空进行了“胜利交会”。在这个历史时刻,一位宇航员在微博上摘录了苏东坡的名言:“天宫不知是何年,欲乘风归去,又恐高处不胜。”太冷了,我们跳舞来看看吧,那影子好像就在人类世界里。”并注释如下:“历史将会记住,今天,中国已经有人居住在‘天空之宫’了。”

——是关于未来的战略决策。

“如果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没有原子弹、氢弹、发射卫星,中国就不会被称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都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能力。”民族,它们也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的象征。

1983年3月23日,哥伦比亚号返航当天,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发表了震惊世界的“星球大战”演讲。苏联、欧洲、日本等纷纷拿出自己的方案,太空战略制高点的争夺加剧。

1986年3月,《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被摆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办公桌上。王淦昌、陈芳云、杨家奇、王大珩四位科学家在信中大声表示,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不应该落后,现在就开始,否则就浪费了机会,未来永不回头。

不久,对后世发展影响深远的“863计划”启动了。航空航天技术在七大领域中排名第二。两大主题项目均与载人航天密切相关。大型运载火箭和空地运输系统、载人空间站——个。系统及其应用。

目前,中国国内对于是否搞载人航天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也有人认为载人航天投资高、风险大。那个时候连吃穿都没有,所以我们不要跟着别人去做短期看不到经济效益的事情。

时间很快就到了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集体审议了《关于开展中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号。有的领导同志说,国家的生存离不开看家宝藏。还有人说,如果钱不够,就得动用国库里的黄金。最终会议一致决定,要下决心发展这个东西,它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上有意义,而且是综合国力的象征。

今天回头看,这是关系到中国航天事业乃至众多高科技领域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

当时正值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一股“走出去”的浪潮席卷全国。大量航天人才流失,不少骨干企业面临困境。当时甚至有“研发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老同志回忆道:“当时,没有载人航天‘好苗子’,就不可能留住人才、保持能力。中国现在航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是怎么来的呢?”

载人航天作为最复杂、技术最密集、最具创新性的科技工程之一,涵盖了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等众多科学领域,涉及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航天强国。通信、遥感、新能源、新材料等多项工程技术,是当之无愧的国家科技成果“大师”。

据统计,三十年来,整个项目共获得发明专利4000余项,推动了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并辐射和带动了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纺织、通讯等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尤为可贵的是,培养了一支作风优良、业务扎实、善于解决问题、担当重任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了我国航天科研试验能力的全面提升并为后续其他重大航天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时至今日,这笔红利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场载入史册的民族战争。

钱学森曾说过,“航空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靠我一个人,而要靠很多人”。在所有航天工程中,载人航天是最复杂的系统。

项目之初,项目中有七大系统。到了空间站阶段,数量已增至14个大系统、数百个子系统,涉及数千个参与单位和数十万科研人员。以宇航员搜救为例,除了工程相关的科研试验单位外,还涉及外交交通、各战区、陆海空部队等多个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医疗单位、等,参与人数达数万人。

“如此宏伟的工程,如果没有党中央的集中指挥、没有全国范围的统筹协调,是难以想象的。”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感触颇深。

大协作并不意味着“人海战术”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加合理、科学的资源配置;“一盘棋”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共同讨论问题,共同克服困难,有余地时共同掌控,共担风险”。

载人航天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一场“大规模战役”。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齐发仁对载人飞船的研制过程至今记忆犹新。该航天器由13个子系统组成,涉及300多个协作单元。船上配备了300多条电缆、600多件设备、80,000多个触点、100,000多个组件以及500,000多个软件程序。每一个焊点、每根焊丝、每一行语言都不能有错。神舟一号研制过程中,仅一个烟火锁就进行了100多次可靠性试验,首次联合试验历时200多天。故有“万人奋战,建神舟”之称。

2021年伊始,忽冷忽热,空间站建设决战的冲锋号角吹响。从戈壁滩到偏远海岛,从生产车间到测控点,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节奏最快、参与单位最多的项目开始了。科技大会确定2年内完成11项任务,建成中国空间站。

为此,专门成立了任务总部,负责协调指挥每次发射和返回任务;按照“扁平高效”的原则,减少层级,理顺关系。考察期间成立联合工作组,进一步加强归口管理,确保协调行动;制定完善各项工作计划和计划,紧密衔接防控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舆情风险;特别是鉴于空间站舱研制时间紧、任务重、标准要求高,组织两个团队同时研制两个实验舱,最大限度地促进优势互补、协同进步,加快研发速度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确保空间站建设任务顺利推进、“后墙”不倒塌。

“西安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能电池、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推进剂、四川的零部件……只要总部一声令下,总有一天他们会在各自的工厂里,次日即可“飞赴北京总装车间。”有专家描述了全国统一制的巨大优势。

强大武器的出现背后,也有无数幕后的辛苦付出。每逢重大任务,数万名公安干警、警卫人员以及通信、电力、气象、交通、医疗等行业从业人员坚守岗位,齐心协力,构筑起坚实的安全保障;一波又一波的记者奔赴一线,用生动的笔为载人航天事业鼓劲加油;千千万万科研人员的家属默默承担起照顾家人的重担,为他们提供坚强的后盾……

国家就是人民,人民就是国家。这样坚如磐石的群众基础,是中国载人航天屡创奇迹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

——代代相传的接力赛。

2013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向长眠于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的聂荣臻元帅和为我国航天事业献身的英雄们敬献花篮。他向共和国英雄致敬,并鼓励宇航员。我们要把“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一代代传承下去,转化为无限的物质创造力。

“死在戈壁滩,葬在青山之巅。”烈士陵园安葬着760多名航天英雄,平均年龄仅27岁。每次载人任务前,总指挥部全体成员和航天员都会来这里吊唁,因为这里埋葬着中国航天员的“根”和“魂”。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位航天员从太空返回后,都会看望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2022年11月17日是该项目首任总设计师王永智院士90岁生日。刚刚完成出舱任务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特意从空间站送来生日祝福……

漫漫的逃亡之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奋斗。我们的后人深深地明白,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上爬。只有不忘来时的路,才能走好未来的路,只有坚守“上一张”,才能顺利跑好“下一张”。

2021年7月1日前夕,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科研人员走进所在单位纪念场地,重温入党誓词,重温航天文物,重读英雄模范事迹,追溯老一代宇航员征服宇宙的故事。奋斗的旅程。工程队的年轻同志来到东方红发射场。大家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要赶上并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口号前久久站立。地下控制室里。那一刻,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场战斗。在热血沸腾的岁月里,我感受到了航天老兵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坚、能贡献的革命精神。

有人说,载人航天是一个“熔炉”、一个“大学校”、一个“大家庭”,可以把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塑造成一个模子,聚集成一个火球。30年前,王永志、齐发仁等第一代企业家在60多岁的时候,肩负重任,为生活而奋斗,仍然关心着自己事业的发展。如今,第二代奋斗者正在事业的飞速进步中磨练技能、成长壮大。他们已成为领军人才;令人欣喜的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也丢掉了稚嫩,在各自的岗位上勇敢地承担起重任。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很多科技工作者都是“航空二代”甚至是“航空三代”。他们在这里出生、长大,从小就受到这里的影响。大学毕业后,他们像父母、祖父母一样,主动回到东风航天城。扎根戈壁的“驼刺”将自己美丽的青春奉献给了心中的神圣事业。

上阵的“父子兵”、出差的“夫妻队”、攻关的“师徒结对”……老一辈“把青春奉献给生活、奉献给生活”的感人故事“为了子孙后代”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继续传播。(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众号)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