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中国固体运载火箭(我国的固体火箭)

中国固体运载火箭(我国的固体火箭)

家庭教育 2024-05-10 15:00:57 165 教育网

让我们从一张旧照片开始。

1965年1月24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四分院第二次固体火箭技术工作会议在陕西省户县845厂召开。

中国固体运载火箭(我国的固体火箭)

钱学森出席会议并在845研究所北坡与与会的七十七人合影。

为什么会议在这里召开?

为什么要在科研院光秃秃的北坡拍照?

笔者以此为题,讲述了中国固体火箭的发展史。

1956年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所

中国已开始火箭和导弹研究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所长。

第五研究院的单位编号:0038部队。当时由10个研究室组成,其中第十研究室负责液体和复合固体两种推进剂的研究。

1960年9月29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固体发动机工艺研究所。任命梁寿攀为主任,鲁九牧为政委,李乃吉为副主任。中国开始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

陕西惠安845厂科学研究所

中国固体火箭的摇篮

1961年3月3日,国防部五院派出由固体发动机工艺研究所政委卢九牧、副所长李乃吉带队的99人固体火箭科研试验技术组,离开北京,进驻西安三院。固体火箭发动机联合研究。

在西安三号市区内,固体火箭装药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工种。出于安全考虑,迫切需要一个远离市区的科研、生产和试验基地。最终选定了距西安市不远的户县惠安845厂科研所。当时845研究所的概况:

科研所位于陕西省户县于下镇845厂区。845厂的外部名称是:《国营惠安化工厂》。隶属于五机部兵器部,是亚洲最大的无烟药品生产工厂。该厂始建于1954年。

845厂科研所背靠国营惠安化工厂,资金实力雄厚,设备先进,人才雄厚。

1961年5月,五院、西安三院、845厂联合向国防科委提出《固体推进剂试制厂选点调查报告》号,利用845厂科研所现有条件,扩建一种复合推进剂试制工厂承接多硫化物推进剂和固体推进剂的生产。国防科委批准了这项发动机研制和小批量生产的提案。

845厂科研院已成为固体火箭科研生产基地。

1962年8月,845厂科研所建成复合固体推进剂中型装药试验生产线。

1962年11月9日,一台直径300毫米、装料97公斤的实验发动机,型号:GF-01a,在845厂顺利完成首次地面点火试验。

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是驻845科研院的750单位协作单位,已驻845科研所三年,与845厂联合研制固体火箭发动机。

科研院领导班子也由双方领导组成。

尊敬的科研院所书记傅科谊,

刘振松,第750部队政委;

科研院总工程师何继增、专家付宝堂,

第750军军医李志刚,朱华民。两人都是从西安三院调到五院的技术干部。

845科研所工会由科研所组织成立,工会主席为王汝勤。

当时,750名部队全部居住在845厂生活区九街7号楼,男女分居。

图5为第750联队全体队员居住的7号楼。

750部队的食堂建在住宅区到工厂的路上。

每天早上,750个单位的全体成员排队步行到食堂吃饭,然后一次一队地排队去科研所上班。中午可以自带饭菜,也可以到厂区845员工食堂就餐。下午下班后,可以先去750食堂吃饭,然后步行回九街街区7号楼。

科研院所的团队成员和团队领导也由双方人员组成。

发动机点火试验组组长是750机组大队长董树新,组长是研究所的高培才,毕业于太原化工学校。

氧化剂组组长宋树清(女),1958年毕业大学生

付队长是1938年入党的太行山老工人王天德。

750类人员数量很少,大部分来自科研院所。

1964年,750部队首次招收36名学员,抵达科研所。他们被分配到各个小组,开始学习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生产的各种生产技能。这是他们自己的750名工人部队,实际《航一代》。

1962年12月6日,300发动机装载时,203公斤的卷片在胶化机内突然爆炸。

陈素梅、韩玉英、王增孝、刘恩科4名同志因公殉职,导致充电工作暂停7个月。

国防科委张爱萍莅临845厂视察事故现场,并对恢复生产作出重要指示。

胶凝机的隔离作业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845厂有4名同志为固体火箭事业牺牲,加上1974年3月16日红霞厂胶凝机爆炸牺牲的王林同志,共有5名同志在固体火箭生产中牺牲。

他们是我国固态产业的开拓者,历史不能忘记他们。

845研究所团队配置

固体电机充电工作分工

当年845研究所被分成了九个小组。

第1组:发动机化学品的化学分析

第2组:发动机化学物理测试。

第三组:发动机设计组

第4组:发动机接地点火试验组

五组:氧化剂组,

第六组:小型发动机充电组

第七组:大型发动机充电组

第8组:发动机机壳隔热层

第九组:发动机外壳喷涂

那时的分工还没有现在这么细致。称重、混合、浇注、硫化、脱模、定型均在加料组内完成,但组内有不同的工作。

氧化剂占固体火箭发动机装料总重量的60%。

粒度分布和水分含量对发动机燃烧性能和燃烧速率有很大影响,因此有单独的氧化剂组从事氧化剂破碎、筛分、干燥生产。水分和粒度分析也包含在该组中。

可见,845研究所从事固体火箭技术研发,其规模、人员、技术、资源配置等都比四川二道溪强很多。

这是当时国内唯一的直径300毫米固体火箭发动机科研生产基地。300发动机,型号:GF-01a,在此试车成功。

845厂科研院为我国固体火箭的发展奠定了科技基础和人才基础。

在第750军845厂科研所期间,

建造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

生产流程,

运营流程,

质量标准,

检测方法,

技术安全手册等

1965年七机部第四研究所河西公司红霞厂投产后,全面投入使用。

当年300发动机的充电量,

高氯酸铵用作氧化剂。

采用聚硫橡胶作为粘合剂,

使用氧化铝粉作为助燃剂

这三种主要原料,

再加上其他辅助原料,

采用称量、混合、浇注、硫化、脱模、定型的生产工艺。

1965年,七机部第四研究所河西公司

红霞化工厂投产后,

继续使用这些食谱和技术。

中国固体火箭的科技基础,

科研生产人才基地,

他在750-845研究所

成立近三年来,

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1965年1月25日,钱学森在845研究所第四分院固体火箭技术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845厂的协作。他说:

“1962年下半年,我们与845厂合作,得到了845厂的支持,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这里进行的。可以说,845厂为我们的新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赢得了两年的时间,这是多么伟大的事情。”大事件!它的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是无价之宝。因此,我们要感谢845厂和五机部为党的事业做出的贡献。这将被记录下来在未来的历史中。”

钱学森对750-845研究所固体火箭成果作出上述高度评价。300发动机在此期间试车成功。后来的直径770、直径1400的大口径大推力火箭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展起来,所以我们说:

“750部队-845研究所,固体火箭的摇篮”,

“中国固体火箭从这里起飞”

关于845厂科研所北山山

钱学森与七十七人照片

点击放大查看

1965年1月24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四分院固体火箭技术工作第二次会议在845厂召开。

出席第四届固体火箭技术大会的领导及科技人员:

尊敬的第四分会副会长肖干,

尊敬的第四分会副会长杨南生,

四分公司副总工程师李乃吉

四分院研究室主任李志刚

845厂科研所所长、总工程师等从事固体火箭技术研发的骨干人员参加会议并合影。

照片第三排左四是845厂科研所总工程师何继增。

第三排领导合影:

从左至右:康安凯、XXX、刘国雄、何继增、李乃吉、杨南生、肖干、

XXX、钱学森、XXX、李志刚、舒成、郭进X以下姓名不详。

坐在第三排椅子上的人应该是845厂的技术负责人,陪着钱学森。作者并不认识他。

参与拍摄的77人中,

750部队工程师,

一名是上校,一名是中校。

共有4名队长,其中两名是女性。

十八位队长,

其余大部分都是中尉。

李乃吉大校,后任四十二所所长,

后任389厂厂长李志刚中校,

朱华民队长,后任第389师师长。

队长林茂秀,后任389理化室秘书。

照片中的船长,

阮崇智:后来担任航天四院副院长。

董树新:后来担任389副所长、电站试验室主任。

张新泰,

第四十一研究所某型号发动机总体设计负责人。

于来文

389厂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涂层技术负责人。

易先富中尉后来担任389厂厂长

照片左起前数第三行

第五人:李乃吉,四分局副总工程师

第六人,第四分会副会长,杨南生

第七人,第四分会副会长,肖干

第九人、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钱学森

第十一个人,四分局主任李志刚。这是四分局和中国固体火箭研发的全部技术实力和人才。

注:此照片由李志刚长子李家辉(内蒙古航天四院四十一研究所研究员)提供。我想表达我的谢意。

这也是当年固体火箭技术大会在845厂召开的原因。

据说,在北部山坡上拍照是当时警方临时决定的。光秃秃的山坡根本不可能隐藏炸药,所以从安全角度考虑,我选择在这里拍照。

1965年8月,七机部第四研究所成立,750人部队集体抽调至内蒙古5204建设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科研生产基地。

七机械部第四研究所内蒙古航天基地建成投入运行。为我国固体火箭产业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能被称为“固体火箭的摇篮”。有些文章的陈述和标题不正确。他们不知道750军845研究所的历史,也不知道钱学森当时的讲话。笔者在此特意说明一下,以澄清事实。

内蒙古航天基地取得丰硕成果

从1966年到1999年的30年间,内蒙古航天基地取得了6项重大科研成果。

第一项

651《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我们提供了用于轨道运行的第三级固体发动机。

第二节

1975年,采用球形发动机的建兵一号成功将人造卫星送回祖国,内蒙古航天基地名声大噪。

第三项

巨浪一号发射成功,

我们提供的是04和05发动机。这使得我国具备了从潜艇发射导弹的能力。

第4项

东风21路基成功下水,也使用了我们的04、05发动机。这使得我国具备了打击陆基固体战略导弹的能力。

项目5

东风21A成功发射。使用我们的04A和05C发动机增加了陆基导弹的射程和精度,提高了我国战略导弹的威慑力。

项目6

1995年,直径1.7米的上一级(第二束第三级)成功发射,成功将“亚星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此,我国不再需要使用国外的上级火箭。内蒙古四院本部荣获航天工业集团公司颁发的《固体发动机》金质奖章。

专辑

作者花了三年时间收集了40多张750-845部队科研所时期的老照片来佐证这段历史。

有图有真相。

每一张照片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在那个保密制度严格、不准随意拍照的年代,除了单位组织的照片外,几乎没有私人照片,留存下来的照片也寥寥无几。

不用说,你也知道收集60年前的相关老照片一定是多么困难。每张照片的收集都是非常困难的。每张照片集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是作者执着的追求。

科研院第八组为发动机机壳保温层组。为了找到该团体所有成员的照片,笔者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走访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该团体成员,但未能找到。

“没有铁鞋什么都找不到,但得到却是不费吹灰之力”。后来,笔者找到已故八团成员张学敏的妻子朱惠清,在她家中找到了这张照片。

一年后,从西安天网退休的谢凤培还发现了另一张8组照片,这就是稿件中八组两张科研院照片的由来。

作者要感谢朱惠清和谢凤培。

…………

至今,笔者一直在收集这段历史的老照片。

还有两张科研院所生产队的照片没有找到,笔者正在努力寻找。

继续

搜索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