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传承灌溉智慧 润泽百姓生活的句子(传承灌溉智慧 润泽百姓生活的意义)

传承灌溉智慧 润泽百姓生活的句子(传承灌溉智慧 润泽百姓生活的意义)

家庭教育 2024-05-15 13:09:19 660 教育网

【专家感想】

作者:魏有兴(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河海大学】)

传承灌溉智慧 润泽百姓生活的句子(传承灌溉智慧 润泽百姓生活的意义)

“水利发达,则农业有成果;农业有成果,则国家富强”。水的承载空间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均。因此,推进引水、灌溉等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不仅对保障农业用水具有战略意义,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自古以来,建设水利、防治洪涝灾害就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保障国家安全的大计。公元前256年建成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从“泽国”、“红色盆地”变成了肥沃辽阔的“天府之国”,巨大的效益延续至今。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0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些珍贵遗产承载着传统治水技术、经验和智慧,镌刻着中华文明绵绵不绝、持续发展的历史轨迹,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大精深的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约优先、空间平衡、系统治理、双手用力”的治水思想,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水源。发展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治水振兴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面对古人留下的丰富水利遗产,必须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加强古灌区、古渡口等水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水利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传承和创新。传承优秀农业文化遗产,全面发挥农田水利作用。治河技术、建筑建筑等文化成果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了人民幸福美好生活。

一方面,在治河治水的伟大实践中,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活水之源。要充分借鉴世界水利工程遗产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顺应潮流、就地取材的治水理念以及系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将“善治”与“治水”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治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治水必善”、“上善若水”等我国优秀传统水文化应该继承和发扬。只有河流稳定,才能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如今,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9.8万多座,堤坝长度43万公里。七大流域基本形成了以堤防、控制枢纽、蓄滞洪区为骨干的防洪工程体系。放眼中国,水利设施拔地而起,灌溉渠覆盖田野,水源工程横跨南北,贯通东西部。“四横三纵”的新水网,串联起山清水秀、云阔天高的自然画卷。它书写了一段轰轰烈烈、浩瀚的、举世瞩目的绿色传奇,折射出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美丽中国。

另一方面,统筹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和利用,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管理,创新方式方法,让越来越多的遗产活起来、美丽起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保护水利工程遗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出重要部署。当前,要做好水利工程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通过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立法等编制和实施,切实保护水利工程遗产,使之成为“水利工程遗产”。通过生态惠民、生态惠民的方式,实现“美丽”。“人们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抓住入选世界水利工程遗产名录的机会,向世界讲述中国水利工程遗产的精彩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遗产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教育引导水利工程遗产。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要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坚定历史文化自信,坚定做中国人的志气、气节、信心,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更多力量。

项目组:光明日报记者张胜、胡晓军、李晓东、周红双、苏艳、卢健、王思敏光明日报通讯员杨晓安

《光明日报》(版本07,2022年11月18日)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